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460
2023年 第2期 DOI:10.19830/j.upi.2023.092
城市规划语境下密度研究的源流演化与展望
The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Density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杨俊宴 史宜

Yang Junyan, Shi Yi

关键词:密度 ;城市形态 ;源流演化 ;密度管控 ; 过密化
Keywords:Density; Urban From; Origin and Evolution; Density Control; Over-densification
摘要:

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 市高密度人居环境高品质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 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本文聚焦城市规划 语境下城市密度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回顾城市密度 研究的缘起与历史进程,梳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 密度研究演进阶段与议题构成,面向本土规划应用 对密度研究前沿进行展望,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 下为中国城市研究与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growth of global population, how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density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uture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gnitive and practical process of urban densit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reviews 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 density research, sorts out the evolution stage and topic composition of density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rontier of density research for local planning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hina’s urban research and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21JJDM004)
作者简介:

杨俊宴,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史宜(通信作者),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shiyi@seu.edu.cn


译者简介:

参考文献:
  • [1] 刘芳 . 轨道交通视角下的城市密度协同研究 [J]. 建筑学报 , 2019(3): 89-95.

    [2] 王浩锋 , 施苏 , 饶小军 . 城市密度的空间分布逻辑——以深圳市为例 [J]. 城市问题 , 2015(8): 22-32.

    [3] 湛洋 . 广义密度对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D]. 南京 : 东南大学 , 2018.

    [4] 龙瀛 , 吴康 . 中国城市化的几个现实问题 :空间扩张、人口收缩、低 密度人类活动与城市范围界定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16(2): 72-77.

    [5] 耿宏兵 . 紧凑但不拥挤——对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J]. 城市规划 , 2008(6): 48-54.

    [6] 黄明华 , 王垚 , 蒋伟 . 紧凑城市背景下我国城市居住用地“中层中密 度”开发模式探索 [J]. 现代城市研究 , 2015(2): 87-93.

    [7]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UN-Habitat). World Cities Report 2022: Envisaging the Future of Cities[EB/OL]. [2023-03-03]. https:// unhabitat.org/wcr/.

    [8]  汪灏 , 阮昕 . 密度的误区—— 一种理论框架的重构 [J]. 建筑学报 , 2020(11): 86-92.

    [9] 刘坤 . 基于密度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D]. 南京 : 东南大学 , 2018. 

    [10] 董春方 . 密度与城市形态 [J]. 建筑学报 , 2012(7): 22-27.

    [11] 丁成日 . 土地价值与城市增长 [J]. 城市发展研究 , 2002(6): 48-53.

    [12] 王海洋 , 宋浩然 , 喻文承 . 日本城市增长管理工具 :划线制度的概念、 实施成效及启示 [J]. 北京规划建设 , 2021(6): 62-65.

    [13] 韩靖北 .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密度分区 :方法体系与控制框架 [J]. 城 市规划学刊 , 2017(2): 69-77.

    [14] 易雷紫薇 . 城市密度演变中的常态与分异现象研究 [D]. 广州 : 华南理 工大学 , 2018.

    [15] 金经元 . 再谈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 [J]. 国外城市规划 , 1996(4): 31-36.

    [16] 李恒 . 美国区划发展历史研究 [D]. 北京 : 清华大学 , 2007.

    [17] 凯文·林奇 , 加里·海克 . 总体设计 [M]. 黄富厢 , 朱琪 , 吴小亚 , 译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4: 374, 376.

    [18] 亚历山大·加文 .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对与错 [M]. 黄艳 , 等译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 266, 436, 439, 449-450.

    [19] 唐子来 , 付磊 . 城市密度分区研究——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 [J]. 城市规划汇刊 , 2003(4): 1-9, 95.

    [20] 杨俊宴 . 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J]. 城市规划, 2017, 41(3): 41-51.

    [21] 刘坤 . 基于密度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D]. 南京 : 东南大学 , 2018.

    [22] 陈璐 . 多元密度控制指标与居住环境品质研究 [C]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17 详细规划 ). 四川成都 , 2020: 117-127.

    [23] 刘丽荣 , 袁泽 , 张磊 . 基于密度分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 以桂林漓东新城为例 [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8(1): 15- 20.

    [24] 殷成志 , 杨东峰 . 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 [J]. 城市问题 , 2007(4): 91-94.

    [25] 田莉 . 美国区划的尴尬 [J]. 城市规划汇刊 , 2004(4): 58-60, 96.

    [26] 金探花 , 杨俊宴 , 王德 . 从城市密度分区到空间形态分区 :演进与实证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18(4): 34-40.

    [27] 周丽亚 , 邹兵 .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 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 [J]. 城市规划 , 2004(12): 28-32.

    [28] 何春阳 , 陈晋 , 史培军 , 等 . 基于 CA 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 [J]. 地 球科学进展 , 2002(2): 188-195, 303.

    [29] BATTY M, XIE Y. From cells to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4, 21(7): S31-S48.

    [30] XIE Y. Analytical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cellular urban dynam-ics[D]. Buffalo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at Buffalo, 1994.

    [31] CLARKE K C, GAYDOS L J. Loose-coupling a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and GIS: long-term urban growth prediction for San Francisco and Washington/Baltim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998, 12(7): 699-714.

    [32]  黎夏 , 叶嘉安 . 基于神经网络的单元自动机 CA 及真实和忧化的城市模拟 [J]. 地理学报 , 2002(2): 159-166.

    [33] FONTAINE C M. Residential agents and land use change modelling[D].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10.

    [34] 龙瀛 , 毛其智 , 杨东峰 , 等 .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 智能体模型 [J]. 地理学报 , 2011, 66(8): 1033-1044.

    [35] 杨俊宴 , 程洋 , 邵典 . 从静态蓝图到动态智能规则 :城市设计数字化 管理平台理论初探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18(2): 65-74.

    [36] 谢里 , 朱国姝 , 陈钦 . 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 :基于跨国数据的经验研 究 [J]. 系统工程 , 2012, 30(8): 113-117.

    [37] 解扬 , 陈骁 , 张杰 . 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密度拐点——基于全球 5km 空间网格数据的实证考察 [C] // 共享与品质——2018 中国城市规划年 会论文集(16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浙江杭州 , 2018: 67-82.

    [38] DEMPSEY N, BROWN C, BRAMLEY G. The key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UK cities? 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on social sustainability[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2, 77(3): 89-141.

    [39] 陈飞 , 沈世芳 , 李永贺 , 等 . 城市密度对空间碳绩效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J]. 城市问题 , 2022(2): 96-103.

    [40] 李荷 . 韧性营建 :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优化研究 [D]. 重庆 : 重 庆大学 , 2020.

    [41]  VAISEY S. Structure, culture, and community: the search for belonging in 50 urban commun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7, 72(6): 851-873. [42]  ROSELAND M.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resources for citizens and their governments[M]. Pennsylvani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8.

    [43] 刘博敏 . 城市高密地区的理性高密增长——福州八一七路多重制约背 景下的规划探讨 [J]. 南方建筑 , 2008(4): 72-77.

    [44] 修春亮 , 魏冶 , 王绮 . 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大连市城市韧性 评估 [J]. 地理学报 , 2018, 73(12): 2315-2328.

    [45] 黄嘉颖 , 吴左宾 , 周庆华 .“紧凑城市”理念下的建筑高度控制探 索——以西安曲江新区高度控制研究为例 [J]. 规划师 , 2010, 26(4): 67-71.

    [46]  刘志 . 基于效能评价的高密度山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 2020.

    [47] GALSTER G, HANSON R, RATCLIFFE M R, et al. 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an elusive concept[J]. Housing policy debate, 2001, 12(4): 681-717.

    [48] 王昊 , 万汉斌 , 王润 , 等 . 精细化城市体检工作路径优化探索 [J].《规划师》论丛 , 2022: 151-159.

    [49] 郑屹 , 杨俊宴 “泛健康”视角下高密度城市设计方法的反思与探索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9): 23-32, 2.

    [50] 张琳琳 . 转型期中国城市蔓延的多尺度测度、内在机理与管控研究 [D]. 杭州 : 浙江大学 , 2018.

    [51] 曲冰 . 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更新 :我国容积率管控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J]. 规划师 , 2023, 39(1): 48-55.

    [52] 边兰春 , 王晓婷 , 陆达 , 等 .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管控策略研究 [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 2019(3): 86-99.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58323806/03/25 查稿:010-58323835
京ICP备13011701号-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804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