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规划监察署将于2025年底前全面 上线全新数字化申诉系统
英国规划监察署(Planning Inspectorate)于7 月10 日宣布,将于今年12 月前上线全新的数字化规划申诉服务平台,并在英格兰所有地方政府推广。
该平台覆盖绝大多数申诉案件类型,旨在简化现有的申诉流程,通过统一的线上系统取代以往繁琐的纸质步骤,为申诉人和地方规划机构提供更加直观、可追踪、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平台将支持申诉提交、材料上传、进度跟踪等多项功能,提升行政效率。
该系统已在7 个地方规划机构开展试点,包括5 个伦敦行政区和2 个非伦敦地区,并计划于2025 年底前在英格兰全境推广。目前该平台支持家庭类项目和书面意见类申诉。根据官方公布的计划,2025 年6—8 月起,平台将扩展至听证类申诉和历史建筑相关申诉;2025 年9 月—2026 年3 月,平台将进一步涵盖调查类申诉、商业和广告相关申诉、执法类申诉,以及合法开发证明申请等。
规划监察署表示,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实现平稳过渡,并将在秋季提供更多具体操作信息。全面上线后,该平台预计处理英国大多数规划申诉案件类型,这标志着规划审批系统向数字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newonline-appeals-service-launching-for-all-local-planningauthorities
英国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研究探讨新建筑中的“隐含碳”测量和减排问题
7 月7 日,英国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MHCLG: Ministry of Housing,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发布了《新建筑中隐含碳测量和减排的实际、技术与经济影响》(The Practic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easuring and Reducing Embodied Carbon in New Buildings)研究报告。
在当前建筑领域逐步降低碳排放背景下,隐含碳正成为实现建筑行业“净零碳”目标的关键挑战之一。隐含碳指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建材生产、运输、施工、维护、翻新直至拆除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碳排放隐藏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之中,不同于建筑使用期间的能源消耗。
MHCLG 本次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英国建筑行业在隐含碳测算方面面临的数据缺口、方法局限和经济影响,指出尽管隐含碳测算工具和技术已逐步成熟,但由于数据透明度不高、测算标准不一,以及地方政府和行业执行能力不平衡,相关减排措施在大范围推广中仍面临较大障碍。
该报告为后续政策干预是否必要、何时介入提供了重要参考。政府目前虽未明确表态是否立法管控隐含碳,但此类研究的发布显示出在未来“净零碳建筑标准”修订和规划改革中的政策关注趋势。 (潘凌子)
资讯及报告来源: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823078e53add7d476d8194c/The_Practical__Technical_and_Economic_Impacts_of_Measuring_and_Reducing_Embodied_Carbon_in_New_Buildings.pdf
荷兰首次发布《环境法运作监测报告》
旨在简化统一环境保护及建设相关法律申请与执行的《环境法》(Omgevingswet)正式实施近一年时间后,荷兰住房与空间规划部发布了关于该法运作的首份检测报告——《2024年环境法运作监测报告》(Rapportage Monitor Werking Omgevingswet 2024)。新《环境法》工具平台引入6 项核心工具(如环境愿景、环境规划等),目前已推广至各级政府、水务局等管理机构统一使用。此次报告重点监测核心工具的实际运用情况。
尽管目前尚难以对法律成效作出明确判断,监测报告显示各级政府已积极启动核心工具的使用,但仍需进一步推进。目前各机构仍处在过渡期:各区域水务局需在2026 年1 月1 日前完成水利条例制定,市政府则需在2032 年1 月1 日前完成覆盖全市的统一环境规划。报告指出,2024 年相关制度已得到广泛使用:全国共提交约16 万份环境许可申请,活动申报约15万次,并推出了多重许可申请等新功能。市政府在处理计划外活动时,更多采用“场外环境规划活动许可证”,而非环境规划修改。总体来看,系统未出现重大瓶颈,但部分地方政府在使用环境法数字系统时仍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各级政府普遍认识到《环境法》要求工作方式转变,并积极推进相关调整。
此后,《环境法》评估委员会将基于监测数据检验法律是否实现预期目标。2024—2027 年,该委员会将每年向住房与空间规划部提交评估报告,并在2029 年完成全面评估。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www.ruimtelijkeordening.nl/actueel/nieuws/2025/07/15/eerste-rapportage-monitor-werkingomgevingswet-gepubliceerd
荷兰致力于从住房危机迈向未来可持续的公共住房
针对过去一年荷兰为缓解住房危机而放宽住房政策的系列措施,近期荷兰国家建筑与规划顾问委员会(CRa)发布《从住房危机到适应未来可持续的公共住房》研究报告。报告强调,脱离空间、社会和经济整体性考量的快速措施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住房短缺问题,必须制定跨部门协作的长期可持续住房战略。
报告对近期荷兰住房与空间规划部批复的“消除矛盾与冗余法规委员会”加速住房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批评。该委员会的建议包括:放松建筑技术要求和空间质量标准,限制地方政府制定超出国家建筑要求的额外标准,在地方层面下调气候适应性建筑标准,建议放宽在洪泛区、淡水湖区建造浮动房屋的限制等。CRa 批判其“线性因果思维”,认为减少法规束缚未必能加速房屋建设与降低房价,反而会助长开发商贪图利润而忽略建造品质,且降低气候适应性建筑标准等环境许可可能给未来带来负担。CRa 推崇因地制宜,主张保留并扩大地方在可持续发展、绿化、集体空间利用和生物基材料使用方面的灵活性,呼吁将住房建设目标从“更快、更多、更便宜”转向“更可持续、更美观、更健康”。
CRa 研究指出,当前的住房危机并非暂时性问题,而是荷兰公共住房领域的周期性结构性现象,不仅涉及数量短缺和经济负担,也关系到建造质量欠佳、人居环境不安全等挑战。面对紧迫型住房问题的中短期对策应指向“加速,但保质保量”。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www.collegevanrijksadviseurs.nl/actueel/nieuws/2025/07/04/van-wooncrisis-naar-een-toekomstbestendigevolkshuisvesting
荷兰即将启动落实欧盟建筑能效新规
荷兰即将启动落实欧盟新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EPBD: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ective)。根据欧盟规定,所有成员国须在2026 年5 月29 日前启动该指令并分阶段实施。EPBD 的核心目标是在2050 年实现建成环境零排放,在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时提升人居舒适度,并逐步摆脱天然气的使用。近期修订内容涵盖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的能效标准及其改造后的能效标签要求。其规则涵盖五大领域,即建筑太阳能发电、建筑范围内的充电桩和充电基础设施、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能效标签体系(将升级为A—G 级新体系,现行的分级制度将废止)、建造设备检查新规。
为实现上述要求,荷兰将修改《建筑环境法令》《环境质量法令》《环境决策》等相关法规文件,但不额外增设国家标准。具体分阶段实施计划如下:
• 2026 年起,改进能效标签与充电设施条例生效,公共建筑须展示能效标签,历史建筑在交易时也需配备能效标签;
• 2027 年起,现有建筑的充电桩数量需符合规定要求;
• 2028 年起,部分既有公共建筑须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
研究表明,新增要求(如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控制和屋顶光伏)将增加部分业主的使用成本,但取消现有设备检查规则将带来长期减负,其他新规对成本影响有限。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www.rijksoverheid.nl/ministeries/ministerievan-volkshuisvesting-en-ruimtelijke-ordening/nieuws/2025/07/14/energiezuiniger-bouwen-en-nieuw-energielabel-doorimplementatie-europese-richtlijn
“松绑”建筑改建,瑞典拟调整《城市规划与建筑法》
6 月13 日,为推动存量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瑞典国家住房建设署发布了一份调整《城市规划与建筑法》的建议报告,拟对建筑改造、扩建和用途变更等情况放宽相关法规要求。此次建议旨在降低行政门槛,鼓励将旧的商业、工业或办公设施改造为住宅或其他所需用途,以应对住房紧缺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该报告将作为瑞典《城市规划与建筑法》2027 年正式立法修订的基础材料。
报告建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历史和用途性质,对其进行更灵活的划分;采取差异化的建筑技术性能标准(如通风、防火、无障碍等),避免“一刀切”的高标准,释放改造潜力。报告还建议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法》中设立改造建筑的专门条款,依据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原则,放宽通风、无障碍、采光与防火等要求。瑞典国家住房建设署表示,此举可使老旧建筑的再利用更具经济可行性,并为业主和开发者提供更清晰的操作空间。 (尹莹 邓雪湲 曹一凡)
资讯来源:https://www.boverket.se/globalassets/publikationer/dokument/2025/lattnader-i-kraven-pa-byggnader-vid-andring-ochombyggnad.pdf
《斯德哥尔摩区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6 月9 日,斯德哥尔摩大区管理办公室发布了《斯德哥尔摩区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该提案是与市政当局、政府机构、企业、学术界和民间社会代表一起收集数据、分析和广泛对话的结果,接受各界反馈。
此版征求意见稿针对上一版区域发展规划进行了多项修订,包括:加强对气候、住房、安全和人口结构等区域优势和挑战的分析;设定更加综合的目标体系;新增五项空间发展战略,原“优先事项”调整为更加具体的短期目标。其中,五项空间发展战略如下。
(1)加强核心—节点体系:强化斯德哥尔摩核心区域与区域次级都市中心、卫星城镇之间的连接和互补。
(2)优化蓝绿结构连通性:强调蓝、绿空间的系统化连通,构建跨行政界、跨功能区的生态廊道和绿色基底,满足生态多样性、气候适应和休闲需求。
(3)构建综合交通走廊:叠合规划轨道交通、道路与慢行交通网络,提升连通效率,兼顾货运和客运功能。
(4)保障基础设施空间:在空间规划中明确电力、供水、污水、垃圾处置等公共设施的专项空间需求,保护其布局与容量,以保障地区的长期发展潜力。
(5)融入更大区域格局:使斯德哥尔摩与东中瑞典及邻近区域在交通、生态、就业和居住结构上形成更强的连接。 (尹莹 邓雪湲 曹一凡)
资讯来源:https://www.regionstockholm.se/regionalutveckling/regional-utvecklingsplanering/ny-regionalutvecklingsplan-for-stockholmsregionen/granskningshandling/,https://www.regionstockholm.se/498601/siteassets/regionalutveckling/rufs2060/ny-regional-utvecklingsplan-forstockholmsregionen.pdf
俄联邦数字发展部将统一管理国家空间信息系统
8 月15 日, 俄联邦政府签署了关于合并现有国家空间信息管理系统(ГИС)的命令。目前俄联邦电子信息传导、法规制定和国家空间信息存储的系统都是各自发展,每个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和执行标准不尽相同。为了消除部门和系统之间电子信息传导的障碍,增强公共事务执行的透明度,亟待统一化管理国家的空间信息系统。
合并的目的是形成用于文档处理、法律法规和空间信息存储的统一信息系统。国家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包含:国家法律数据库(ГИС“Нормотворчество”)、俄罗斯联邦政府机关电子信息系统(СЭД“Аппарата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电子信息存储中心数据库(Г И С “ П л ат ф о р м а Ц е н т р хранения электронн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云方案”(ГИС“Типовое облачное решение системы 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документооборота”),以及用于公共事务的电子信息系统和云技术创新系统。
国家空间信息的合并将促进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无缝交互,便于规范和统一参考信息,简化办公流程和跨部门的办公成本,并缩短政府文件实施期限。此外,在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可随时跟踪文件的执行状态,从而提高文件传导实施的透明度和效率。(李文墨)
资讯来源:https://sroportal.ru/news/mincifry-stanet-operatoromedinogo-informacionnogo-prostranstva/
圣彼得堡将建设列宁格勒保卫战参与者纪念碑
为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中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80 周年,圣彼得堡市普希金区即将建造一座纪念碑。该纪念碑选址于1941—1943 年间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战线上,方案是2024 年建筑设计竞赛中的优胜方案并于今年1 月获得总统批准。
纪念碑项目包括纪念碑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城市公园,今年年初市政府成立的工作组将负责协调纪念碑公园的整体建设工作。纪念公园占地17 hm2,其核心为一处高出周围10 余米的高地——1941 年9 月23 日列宁格勒保卫战第42 集团军第5 民兵师在这里击退了德国法西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以纪念碑为中心放射出6 条具有象征意义的“光荣大道”,对应不同时期参与列宁格勒战役的6 个方面军。纪念碑周边安葬着保卫战中牺牲的苏联军人,包括红军士兵、红海军战士和民兵。从联邦公路以及降落在普尔科沃机场(圣彼得堡主要机场)的航班上,都能清晰地看到这座纪念碑。 (李文墨)
资讯来源:https://sroportal.ru/news/regional/v-sankt-peterburgepostroyat-memorial-uchastnikam-leningradskoj-bitvy/
《俄联邦土地法》修改:投资人将提前获知土地信息
8 月11 日,修订后的《俄联邦土地法》正式生效。其中一条重要的修改是:为了缩短项目投资建设周期,新法案允许参拍的投资人在确定得标人并办理相关手续之前,即获知地块规划设计条件(ГПЗУ: 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план земельного участка,是俄罗斯土地管理与建设审批的核心文件,包含地块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关键建设指标,也被称为土地身份证,类似我国的控规图则)的相关信息,此前是在各种手续完成之后才可以。如此,投资人在最初阶段即可开展相关工作,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李文墨)
资讯来源:https://sroportal.ru/news/investor-zaraneepoluchit-informaciyu-o-zemelnom-uchastke/
日本正式通过《区域振兴基本愿景2.0》
6 月,日本内阁正式通过《区域振兴基本愿景2.0》(地方創生2.0 基本構想),为地方制定未来10 年政策指明了方向。该文件是对《区域振兴1.0》(地方創生1.0)实施10 年的经验系统性总结和升级,目标是借助数字技术、区域协作和人才流动,实现地方的自立再生,重塑日本的国土空间格局。
《区域振兴基本愿景2.0》提出以下五大战略:(1)提升地方生活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吸引年轻人、女性和育儿家庭在地方城市定居;(2)通过推进“地方创业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和技术导入,推动中小企业以及农业、观光等产业的高附加值化;(3)强化大都市与地方之间的人口和企业流动,支持地方就业、创业、迁移等制度建设;(4)引入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5)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形成跨市町村、跨县的联合施策体系。
这套政策体系尤其重视未来人口减少和长期财政压力背景下地方的自律性和协同性。换言之,不再仅靠中央财政“输血”或提供移居补助,而是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打造具备“政企民学”协同体制的政策平台。同时,中央政府也将对具有创新性的地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如提供资金,并推动建立一套跨层级、跨部门的“计划—执行—检讨—处理”(PDCA: Plan-Do-Check-Act)机制,提升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邵帅 邓奕)
资讯来源:https://www.cas.go.jp/jp/seisaku/atarashii_chihousousei/index.html#kihon
东京品川站西口地区开发:打造日本“世界级城市客厅”
5 月,京滨急行电铁与丰田汽车联合宣布东京“品川站西口地区A 区”(暂定名)开发项目全面启动,计划于2029 年建成一座集办公、商业、住宿和会议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该综合体建筑总高152 m,将包含大型写字楼、城市会议中心、酒店与商业空间。
为实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该项目在建筑环境性能方面力求达到国际水准,目前已取得LEED金级认证。同时,项目具备完善的灾害应对机制,包括断电时可持续供电72~168小时,以及其他多项应急设施,可提供较高的安全保障和韧性。项目设计由美国建筑事务所KPF 主导,采用“流动”的理念,结合东京湾风道与高轮自然景观,旨在打造具有现代动感与生态融合的外观形象。景观设计方面,通过设立多功能广场和绿色步道,项目将品川站与港区立高轮森之公园连为一体,优化步行体验,提升公共开放度,延续区域历史文化要素。此外,品川站作为日本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未来将兼具羽田机场连接口与中央新干线起点等国家级交通功能。本次开发提出将“心灵与世界联动的港口”作为愿景,通过五感体验、开放共创和社会创新三大理念,引导城市空间的重塑。
6 月,国土交通大臣正式认定品川站西口地区A 区开发项目为优秀的“民间都市再生项目”,此外作为“京急品川开发计划”的首期核心工程,该项目旨在将品川站周边塑造为面向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城市创新中心。( 邵帅 邓奕)
资讯来源:https://www.mlit.go.jp/report/press/toshi05_hh_000497.html
土耳其加大对中部走廊贸易路线的投资,以加强与中国及欧洲的贸易往来
中部走廊贸易路线(Middle Corridor Trade Route,下称“中部走廊”)也称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是一条从东南亚和中国经哈萨克斯坦、里海(使用火车渡轮穿越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到欧洲的贸易路线。它是北经俄罗斯的北部走廊和南经苏伊士运河的远洋航线的替代选择。从地理上看,中部走廊是中国西部与欧洲之间的最短路线,目前的平均运输时间为20~25 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后有望缩短为10~15 天。
土耳其将自己定位为中部走廊建设的关键参与者。然而,据土耳其主要新闻机构阿纳多卢通讯社(Anadolu Agency)报道,截至目前,每年仅有300 列火车使用该走廊。6 月27 日,土耳其从世界银行获得66 万美元资金,计划对中部走廊土耳其段进行新一轮全电气化现代化铁路线改造,以取代现有的柴油列车。
中部走廊土耳其段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和吉达伊斯兰开发银行(Jeddah’s Islamic Development Bank)共同出资开发。该项目第一阶段耗资13 亿美元,用于迪夫里吉—卡尔斯—格鲁吉亚边境铁路的开发改造。世界银行正与上述两家银行合作,支持中部走廊的扩建改造,66 万美元资金即为该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www.aa.com.tr/en/economy/turkiyesecures-new-funding-from-world-bank-for-middle-corridortrade-route/3615536
《阿联酋新战略规划2031》发布
7 月6 日,阿联酋联邦政府发布《阿联酋新战略规划2031》(New UAE Strategic Plan 2031),重新定义了政府成功的标准——将重点从监管转向效率、智能资源使用和数字敏感性。
新规划涉及38 个联邦部门。包括战略、规划和财政在内的多名重要政府官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规划的编制和决策。规划以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理念为核心,强调以下关键原则:将战略规划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简化流程并优化资源利用;加强政府执行力;采用智能规划以提升财务效率。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在发布会上强调,积极主动、面向未来和战略规划是阿联酋政府卓越治理模式的关键支柱。该模式将进一步提升阿联酋在政府效率和卓越性方面的全球地位,支持各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加速推进国家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mediaoffice.ae/en/news/2025/july/06-07/mohammed-bin-rashid-launches-new-strategic-planning-cycleaimed-at-achie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