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规划与基础设施法》修正案聚焦自然恢复计划评估机制
随着《规划与基础设施法》(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Bill)的立法进程推进,英国政府近期提出多项修正案,重点调整了“环境交付计划”(EDPs: Environmental Delivery Plans)在自然恢复框架下的评估方式。修正案提出设立一个中央自然恢复基金(centralised nature restoration fund),将生态保护责任从逐个开发项目的评估转向更具战略性的区域性投入。该基金将由隶属于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的非部门公共机构(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自然英格兰”(Natural England)负责管理,将依据地理分布制定并执行自然恢复计划。
修正案包括以下变更:
(1)所有EDPs 需在10 年内完成具体的保护措施,并说明长期维护机制;(2)明确“整体改善测试”(overall improvement test)的评估标准。“整体改善测试”要求每一个环境交付计划在被政府批准之前,必须证明其将带来环境整体上的净正面效益,即“比不实施该项目情况下的自然状况更好”。该测试必须达标,方可获得国务大臣批准;(3)“自然英格兰”将获得新的强制征地权(compulsory purchase powers),以便为环境保护获取土地。强制征地权是英国土地法下的一种法定权力,允许政府或特定机构在符合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公平补偿”的方式征用私人土地,即使土地所有者不同意也可执行;(4)新增保护既有权利不受影响的相关条款,例如保障公共事业与交通等特许经营者的既有权利不受征地影响。
尽管修正案为生态恢复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执行路径,但也引发了分歧。一些规划和环保领域的专家对明确的交付时限表示欢迎,但也有人担忧“最长可延迟10 年”的缓冲期可能削弱生态补偿的即时效应。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planningportal.co.uk/services/weekly-planning-news/planning-news-16-may-2025
伦敦市启动新版《伦敦规划》公众咨询,目标年增8.8万套住房
5 月9 日,伦敦市长萨迪克· 汗(Sadiq Khan)宣布正式启动为期6 周(持续至6 月22 日)的公众咨询,以征求公众对新版《伦敦规划》(London Plan) 的意见, 为2026 年即将发布的草案铺路。此次咨询名为“迈向新版伦敦规划”(Towards a New London Plan)。
《伦敦规划》是指导伦敦未来空间发展和住房建设的核心战略文件,每5年更新一次。本轮版本将规划视野延伸至2050 年,着重应对伦敦长期住房短缺问题。
根据最新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伦敦每年需建设8.8 万套新住房——较现行目标高出3.6 万套。为实现这一目标,市长提出优先开发棕地,以及必要情况下考虑有限释放绿带土地等措施。其中,任何绿带开发都将遵守严格规定,考虑是否符合可负担性、生物多样性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多项要求。
新版《伦敦规划》的编制将决定伦敦未来的发展格局,并在住房供应、城市密度与土地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回应伦敦人口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strategies/planning/planning-consultations/towards-new-london-plan
《1990—2023 年法国碳足迹》报告发布
近期,法国生态转型部统计数据与研究司(SDES: Service des données et études statistiques)发布了法国30 多年以来碳足迹演变的评估报告《1990—2023 年法国碳足迹》(L’empreinte carbone de la France de 1990 à 2023),其记录了法国国内(家庭、企业和政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构成,包括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以及为满足国内需求而进口的商品和服务。该报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评估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气候的影响。
法国碳足迹水平在2000 年代大幅上升后,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下降(不包括新冠疫情期间)。自1990年以来,碳足迹总体下降13.4%,2023年达到了最低水平。其中,国内排放量减少33%,与进口相关领域的排放量则增加12.6%。至2023 年,56% 的碳足迹来自与进口相关的排放(23% 是用于国内终端需求的商品和服务,33%是为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而进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另外44% 与国内排放相关(16% 是由家庭供热设备或燃油车辆直接产生的,28% 是国内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排放量)。对于总人口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人均碳足迹降幅更大,较1990 年下降了26.6%,2023 年人均排放量为9.4吨CO2 当量。法国人均碳足迹比世界平均水平(6.6 吨CO2 当量/ 人)高出一半,但低于欧洲平均水平(10.5 吨CO2 当量/ 人)。全球碳足迹水平差异巨大,一些北美、中东国家的碳足迹超过20 吨CO2 当量/ 人,而其他国家(如印度)的碳足迹水平低于3 吨CO2 当量/ 人。
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构成来看,碳足迹中62% 与终端消费有关,其中超过80% 来自家庭。家庭的出行、住房和食品共占碳足迹的68%,公共服务占12%。此外,碳足迹中73% 的温室气体是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燃烧以及工业流程。综上所述,虽然个人行为是减少碳足迹的重要杠杆,但公共政策以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条件同样至关重要。 (樊朗)资讯来源:https://www.statistiques.developpementdurable.gouv.fr/lempreinte-carbone-de-la-france-de-1990-2023?rubrique=&dossier=1286
法国气候高级委员会对《多年期能源计划》提出建议
气候高级委员会(Haut Conseil Pour le Climat)作为政策评估的独立机构,对第三个《多年期能源计划》(PPE 3: Programmation Pluriannuelle de L’Énergie)草案发表了意见,在肯定了前2 个五年期计划在碳中和方面所取得进展的同时,对该计划在能源系统成功脱碳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以及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韧性方面提出了建议。
建议分为以下6 个方向。(1)实现能源脱碳的实际闭环:详细说明能源脱碳轨迹,取消使用化石能源。在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受到影响时,可启动应急计划,避免重新使用化石能源。(2)加速发展清洁交通:通过新的发展战略(整合航空和海运)取得决定性进展,提高与资金和运行相关措施的有效性。(3)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加强相关规划文件的一致性,以加强能源系统(生产、消费、传输和分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4)社会公平性能源转型:必须对弱势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并快速实施,包括住宅的能源改造和可替代的低碳出行方式。(5)对脱碳能源的投资:必须得到长期保障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同时利用价格信号来增强能源脱碳,开发促进节制能源利用的经济工具。(6)强化治理:依托相关立法和监管架构,提高该计划的可执行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保证该计划与欧盟指令、法规以及法国相关战略和计划的一致性及其在各个地方的落实。 (樊朗)资讯来源:https://www.hautconseilclimat.fr/wp-content/uploads/2025/01/2025_HCC_AVIS-SUR-LE-PROJET-DEPROGRAMMATION-PLURIANNUELLE-DE-LENERGIEPPE-3_vf_web_c3.pdf
荷兰“还地于河2.0”规划项目启动
多年来,荷兰坚持“还地于河”的空间规划理念,即均衡维持河流蓄洪、通航、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提供水源等多项功能空间。近期,荷兰政府启动了“还地于河2.0”(Ruimte voor de Rivier 2.0)规划项目,以确保这一空间规划理念能与时俱进,并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该项目将由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制定,合作方包括基础设施与水利部(Rijkswaterstaat)、农业部、食品安全与自然保护部、住房与空间规划部、各级水务部,以及三角洲特别委员会(de Deltacommissaris)。
鉴于气候变化日益明显,荷兰的河流流域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多重挑战。过去两年内,莱茵河沿岸国家出现了更加频繁剧烈的短期强降雨,导致流入河流的排水量显著增加,使得沿河城镇区域面临更高的洪涝风险。与此同时,更持久的干旱则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影响了河道的正常航运通行,造成沿河自然保护区和农业用地的干旱问题。“还地于河2.0”项目旨在应对防洪排涝、航道运行、干旱防治、水质保持与淡水供给、滨水休闲娱乐等多项挑战。未来数10 年内,荷兰将重新规划河流区域空间布局,以合理分配水资源,协同应对水环境风险。涉及河流流域空间重置的具体决策将在2026 年陆续公布。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www.ruimtelijkeordening.nl/actueel/nieuws/2025/04/04/ruimte-voor-de-rivieren
鹿特丹港口地区发展愿景执行议程发布
作为荷兰国家环境远景扩展计划(NOVEX: Nationale Omgevingsvisie Extra)的重要组成部分,鹿特丹港口地区(het NOVEX-gebied Rotterdamse haven) 近期公布了其执行议程1.0版本(uitvoeringsagenda 1.0 NOVEX Rotterdamse haven 2025-2050)。该执行议程是2023 年荷兰中央政府、南荷兰省、鹿特丹市政府和鹿特丹港总公司共同发布的《港口片区发展愿景》(Rotterdamse haven 2025-2050)的后续跟进。内容上,议程涉及各合作方就港口区域原材料生产与能源转型、住房建设、交通网络可达性、人居环境品质平衡等议题所达成的具体协议,并明确了各方在各项任务中的职能部署,以确保长期愿景的顺利推进。目前该议程已递交至荷兰中央政府国会。
鹿特丹港地区是荷兰能源、原材料和工业材料转型的核心区域。目前,全欧洲有13% 的能源材料经由鹿特丹港转运,同时,鹿特丹港还承担了荷兰近40% 的碳排放减排任务。因此,鹿特丹港对荷兰乃至整个西北欧地区的战略自主性和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荷兰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港口企业联盟携手其他合作方,加快港口区空间规划战略决策中重点项目的推进,旨在打造一个兼备经济活力、宜居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港口区域。
目前,鹿特丹港面临严重的建设空间不足问题。为此,项目各方将展开联合研究,评估各种建设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影响,包括现有港区的空间优化利用、区域内工业用地改造潜力,以及向海扩展港区可行性。该研究于6 月的生活环境政策协商会议(Beleids Overleg Leefomgeving)上正式启动。此外,氮排放和废弃物处理瓶颈等问题也是鹿特丹港绿色转型的关键阻碍。根据执行议程,鹿特丹港将推进氢能发展项目,并恢复港区周边自然保护区,以减少氮排放。住房建设也是鹿特丹港片区的重要任务。议程将针对性地解决港口噪声、空气污染对住宅区建设的限制,改善交通可达性等,从而个性化地提升宜居环境,吸引并留住港口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李舒扬)资讯来源:https://www.ruimtelijkeordening.nl/documenten/publicaties/2025/04/03/uitvoeringsagenda-novex-rotterdamse-haven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推出公务员专属AI助手
5 月,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正式推出其自主研发的、面向所有市政公务员的人工智能助手ChatAmsterdam,该助手工具可协助起草文本,撰写摘要,分析复杂文件。目前,使用该程序的公务员必须确保输入的信息数据完全保留在市政府数据库内部,并且数据不被用于训练底层语言模型。自2024 年起,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Copilot 等)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如今,其自主研发的ChatAmsterdam将成为一个更加安全的替代方案,使公务员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展开工作。所有使用数据将归市政府所有,系统也将公开透明地说明数据处理方式和算法使用原则。过去一年,已有超过800 名公务员参与了该项目的试点应用。在此期间,该AI 助手系统共处理了3.4 万次任务请求和1 万条对话记录,同时还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以评估其使用体验与潜在风险,并据此进行了对应的优化改进措施。
ChatAmsterdam 属于阿姆斯特丹数字城市议程的一部分,该议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值得信赖且具备未来韧性的数字城市。目前,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正在探索如何将该款AI助手的开发经验与其他市政府机构及政府组织进行共享,以使它成为提升政府数字化自主能力的基础模块之一。(李舒扬)资讯来源:https://www.amsterdam.nl/nieuws/nieuwsoverzicht/chatamsterdam/
瑞典小城图默利拉斩获国际可持续大奖——首例“甜甜圈模型”城市实践受瞩目
4 月25 日,瑞典南部小镇图默利拉(Tomelilla)凭借创新性的城市治理方案,荣获2025 年度“重新思考!”可持续发展大奖。该奖由国际非营利组织“建筑师气候行动联盟”(ACAN: Architects Climate Action Network)瑞典分会颁发,聚焦建筑和城市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致力于关注生态的同时推动社会建设。图默利拉通过应用前沿的“甜甜圈经济学模型”,在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的双轮驱动下,成为北欧地区实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示范样本。
作为瑞典首个系统性应用“ 甜甜圈模型” 的行政区, 图默利拉发布2024《城市肖像》(City Portrait),这份基于生态天花板(planetary boundaries) 与社会基础(social foundation)双重评估体系的报告,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精准的“ 可持续体检”模板。“体检”结果显示,生态天花板中的碳排放控制(仅达成2030目标的60%)和社会基础中的性别平等(男性育儿假比例不足20%)成为可持续短板。根据该结果,《城市肖像》提出了三大改善措施:(1)气候方面,市政府将通过活力城市(Viable Cities)创新联盟加速气候中和2030 计划,推进AI 驱动的建筑能耗优化试点;(2)社会方面,将启动“预见性规划”项目,将“甜甜圈模型”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3)循环经济方面,市政采购流程将引入循环经济标准,计划3 年内将中小企业绿色供应商比例提升至35%。 (邓雪湲)资讯来源:https://tomelilla.se/byggaboochmiljo/miljoochhallbarhet/hallbarutveckling/munkmodellen.1690.html
北欧气候治理“ 高接受度” 密码破解——为何北欧气候政策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当全球气候政策遭遇“承诺—执行”鸿沟时,北欧的气候政策社会接受度则呈良好态势。4 月,北欧区域发展与规划智库Nordregio 发布研究报告《如何确保公众广泛接受气候政策?》,揭晓了北欧气候政策高接受度的生成机制——通过有效性、成本控制、公平性的三重框架,将政策设计转化为社会共识。这份被瑞典气候委员会纳入决策系统的报告,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北欧解法”。Nordregio 提出气候政策能够被公众接受主要考察三大核心要素:有效性(公众理解气候政策的效果)、成本(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公平性(不同群体间分配正义)。研究发现:71% 北欧人承认气候变化问题的存在;从人群来说,青年、女性和城市居民(相比乡村)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度更高;碳密集产业工人担忧失业,有车家庭忧虑经济影响;尽管绿色政策对整体GDP 影响有限,但对化石能源依赖度高的地区影响很大。
Nordregio 在报告中提出六大优化气候政策路径。(1)平衡区域经济。即识别受气候政策冲击严重的地区和行业,建立补偿机制;(2)透明沟通。通过叙事重构,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社区公众可理解的形式;(3)包容性设计。开展气候政策影响评估,在早期考虑受影响群体;(4)协同利益相关方。联动工会与社会组织,确保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5)差异化方案。探索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关注某些绿色政策可能会无意影响的社会群体;(6)投资技能重塑。建立绿色就业培训体系,确保员工拥有在绿色行业和部门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这份研究报告已被瑞典气候委员会采纳,印证了瑞典气候政策的“经济脆弱性评估+ 参与式设计”模式的有效性。 (邓雪湲)资讯来源:https://nordregio.org/how-do-we-ensure-broadpublic-acceptance-for-climate-policies/
第28届海湾合作委员会部长级会议于科威特召开,共同探讨城市规划战略
第28 届海湾合作委员会市政事务部长级会议于5 月10—15 日在科威特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加强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市政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联合行动,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发展,推动实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相关立法和法规的整合。
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海湾合作委员会先前关于城市环境、战略规划和海湾建筑规范决定的执行进展情况,批准了综合废物管理和城市设计指南等相关提案,此外批准在沙特利雅得国王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设立一个新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城市研究中心等。(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thepeninsulaqatar.com/article/16/05/2025/gcc-ministers-of-municipal-affairs-meet-in-kuwait
阿曼将建设两座低碳智慧城市
阿曼住房和城市规划部(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Planning)于5 月19 日在马斯喀特阿曼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设计与建造周开幕式上宣布,将开发建设两座新的低碳智慧城市,作为减少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第一座城市位于海拔约2 400m 的杰贝勒阿赫达尔山区(the Mountain Region of Jebel Akhdar)。该地块占地1.2 万m2,建成后可容纳多达1 万名居民。第二个项目名为舒拉亚城(Thuraya City),位于马斯喀特的巴沙尔高地(Bawshar Heights),其第一期工程包括分布在8 个综合社区的2 600多个住房单元,可容纳约8 000 人。阿曼住房和城市规划部称,这些智慧城市将完全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成为阿曼推动无碳环境国家战略的重要核心。 (彭思伟)资讯来源:https://www.agbi.com/construction/2025/05/oman-to-build-two-low-carbon-smart-cities/
日本首部《妥善管理和利用闲置土地指南》发布
4 月,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了首部《妥善管理和利用闲置土地指南》(「空き地の適正管理及び利活用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下称《指南》),系统回应了城市中闲置土地日益增多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指南》表明日本城市治理正在从“增量开发”向“存量优化”过渡,尤其关注基层空间资源的再分配和再整合。对于正在步入存量社会的中国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如何激活社区内被忽视的小空间、构建多主体协作的城市更新机制方面。据统计, 过去10 年, 日本民间持有的闲置土地面积翻倍, 已达1 364km2,超过东京23 区总面积之和。其中,六成以上的闲置土地由65 岁以上人群所有。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继承延迟等问题,今后闲置土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闲置土地管理不善容易导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非法侵占等问题,影响市容环境和邻里安全,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隐性难题”。《指南》提出“预防恶化”和“促进活用”的双重路径,鼓励地方政府、社区组织与土地所有者共同推动闲置土地管理体制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1) 地方设立“ 一站式咨询窗口”,整合非营利组织、地籍管理专家、不动产从业者等资源,为居民提供管理办法、改造方针和专业的委托途径。(2)鼓励多样的用途转换,推动闲置土地转化为社区农园、小广场、停车场等公共性较强的空间。(3)建立闲置土地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所有权、使用现状和管理风险等级,辅助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指南》还整理了适用于闲置土地问题的法律工具,如《闲置土地管理条例》《城市再生特别措施法》《行政代执行法》等,并明确了认定标准和应对流程。实践案例方面,《指南》汇集了多个由地方政府主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的成功案例,包括东京墨田区的“多闻寺交流农园”、神户市的“闲置土地利活用银行”等,显示闲置土地活化能够推动社区再生,提升居民参与度。此外,《指南》还整合了可用于闲置土地再生的多项财政支援制度,如“城市再生开发规划项目”“官民合作城市再生支援”等,为地方政府与民间机构提供制度性支持。在城市空间趋于饱和、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该《指南》具有高度的现实针对性。(邵帅 邓奕)资讯来源:https://www.mlit.go.jp/report/press/tochi_fudousan_kensetsugyo02_hh_000001_00099.html
日本《公共交通规划指南》推动地方交通的数字化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日本国土交通省于3 月31日正式发布《区域公共交通规划更新指南(第一版)》(アップデートガイダンスVer1.0,下称《指南V1》)。《指南V1》旨在通过对现有地域公共交通规划的全面更新,解决人口减少、老龄化背景下地方交通服务难以维系的问题,并构建“任何人都能安心出行的社会”。
过去地方政府制定的公共交通规划多基于现状分析或数据的堆积,难以与城市发展战略或社会服务协同推进。此次颁布的《指南V1》指出了现代交通规划的切实意义,将其定位为区域公共交通治理的“司令塔”,要求其引导交通服务与医疗、教育、福祉、观光等领域紧密联动,实现跨部门协作并达成共识。
《指南V1》的核心是引入以数据为基础的现状诊断和关键绩效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设置机制。具体来看,其一,通过叠加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设施分布等GIS 数据,精准识别“交通空白地”和高潜在需求区域;其二,围绕以下三大目标——强化公共交通主干网络,保障“交通空白地”的移动服务能力,加强交通系统的持续性和可行性——设定具体可量化的KPI 指标,如公交分担率、交通人口覆盖率、服务满意度等,以建立计划实施与评估的闭环结构。
此外,《指南V1》提供数据活用手册,支持地方政府从国家数据库(如e-Stat)中提取并可视化必要数据,降低规划制定的门槛。《指南V1》强调更新过程中的“对话”机制,即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在共识基础上构建具体行动策略,而非由行政主导的封闭型编制方式。
从实际推进层面看,《指南V1》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标准化操作框架,更在于促使地方政府从“交通保障”向“交通共创”转型,强调以市民出行为导向的社会系统重组。通过这一体系,日本希望缓解交通系统碎片化、人口稀疏地区交通服务中断等长期困境,也为面临人口危机的相似国家提供制度性范式参考。 (邵帅 邓奕)资讯来源:https://www.mlit.go.jp/report/press/sogo12_hh_000422.html
柬埔寨发布沿河城镇改造计划
柬埔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部(The Ministry of Land Management,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ambodia)近期公布了一项宏伟计划,拟将湄公河(Mekong River)沿岸及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周边城镇打造成度假村。这一计划是柬埔寨提升沿河省份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月8 日,在副首相兼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部长赛桑奥(Say Samal)主持的会议上,与会人员就标志性河流沿岸旅游港口的战略选址展开了研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通力合作被认为是愿景实现的关键所在。赛桑奥强调,该计划必须得到地方省份、旅游部等相关部委以及旅游协会等组织的协作和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计划旨在实现城镇向兼具地方特色和经济活力的枢纽转型,通过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的升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该计划的配套工程,柬埔寨首相洪玛奈(Hun Manet)近期宣布启动公园建设项目,在科斯罗夫大坝(Kob Srov Dam)区域划出70 hm2 以上土地用于公园建设。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各省间良性竞争,为居民和游客创造更多绿色空间,并改善社区生活品质。(李冬雪 乔雅琦)资讯来源:https://construction-property.com/cambodiaplans-to-transform-riverside-towns-into-vibrant-villages/
越南修订国家电力发展规划
4 月15 日,越南政府正式批准了对《2021—2030 年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的修订,并将规划展望至2050 年。此次修订通过重组电力结构和开发方向,将可再生能源提升至战略核心地位,支撑2025 年越南GDP 增长8% 的目标,以及2026—2030 年增长10% 的目标。修订后的第八版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明确了以下电力重组目标:(1)加快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开发。预计至2030年,越南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降至28%~36%, 全国一半的办公楼和住宅将利用自产的屋顶太阳能发电;至2050 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可提升至74%~75%,并通过建设和设计智能电网系统,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整合与运营。(2)构建区域性能源产业生态。预计至2030 年,建立2 个跨区域的工业和可再生能源服务中心,在条件优越、潜力巨大的地区打造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系统;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出口,出口目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伙伴。修订后的第八版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凸显了越南对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决心。该规划设定了明确的电力生产和产能扩张目标,并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旨在确保能源安全,以支持越南未来经济发展。( 李冬雪 乔雅琦)资讯来源:https://www.vietnam-briefing.com/news/vietnamrevises-pdp8-key-targets-of-the-national-power-developmentplan.html/
香港采用新式建筑技术推动校舍功能升级
为应对学龄人口结构性下跌和地区学位需求失衡的局面,香港特区教育局提出以校舍重置为主的长远规划,同时鼓励公营学校跨区重置到新发展区,满足新社区的学位需求,平衡各区学位供应。2024—2025 年,特区政府拨款约19.5 亿元用于学校修葺工程。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为新旧校舍的功能升级提供了契机。设计方面,近年的校舍建设采用新式建筑技术,融入“灵活学习空间”和“绿色建筑”的理念,通过折叠门、开放式课室和绿色设计等方式,提高学习空间的韧性和启发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同时,通过加入天台花园、中草药园和太阳能光伏系统等环保元素,将环保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此外,政府通过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等新技术提升建造效率。 (韩赟)资讯来源: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5/04/20250428/20250428_113148_425.html?type=category&name=record
香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4 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低空经济工作组,制定发展策略和跨部门行动计划,并完善配套法规及建设体系。2025 年3 月20 日,政府正式启动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涵盖紧急救援、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维护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多场景模拟和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积累经验,推动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首批试点共包含38 个项目,由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政府未来将密切监测试点成效,逐步扩大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推动香港迈向智慧天空时代,助力创新科技发展。
5 月9 日,由香港数码港举办的低空经济展览正式开幕,12 家机构展示了一系列低空经济创新应用方案,包括部分“监管沙盒”试点项目及支持单位的成果。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座谈会,聚焦低空经济的技术研发及未来发展前景,为行业注入新活力。此外,香港正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吸引更多企业落户香港。顺丰集团旗下的丰翼科技此次参展,将在香港数码港试点无人机送药服务,为离岛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医疗供应,进一步展现低空经济的广阔应用潜力。 (韩赟)资讯来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503/20/P2025032000178.htm ;https://www.news.cn/gangao/20250509/055cabb71f8547bdaf0891e97a99d336/c.html
香港推进行人道网络建设,提升城市连通性和宜居性
5 月25 日,香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撰文,介绍政府鼓励私营机构在九龙东、湾仔、尖沙咀、铜锣湾和红磡等人流密集地区加建行人连接通道的政策,旨在提高行人方便程度,并加强通道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近期完成的金钟二桥和夏慤道行人天桥项目已投入使用,还有10 个项目获批并陆续开展,包括铜锣湾、九龙东等地的新建天桥和行人通道。
为推动行人道网络建设,政府通过豁免土地补价等措施,吸引私营机构参与行人通道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并提供24 小时无障碍通道服务。政策强调以人为本,确保新建通道能够提升区域连通性。例如:金钟二桥贯通金钟站与周边设施;铜锣湾五条天桥分流路面行人;观塘道新桥缓解人车争路问题。这些项目不仅优化商业区与住宅区的连接,还能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韩赟)资讯来源: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5/05/20250525/20250525_114509_100.html?type=category&name=infra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