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新书推介

《奇妙之城——重拾人本尺度的城市生活》

Wonder City: How toReclaim Human-scaleUrban Life

by Lynn Ellsworth

Published b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May 6, 2025)


这本书围绕“人本尺度”展开,犀利批判了当代城市建设中以高楼林立和单一用途为典型特征的“增长机器”逻辑,指出这种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模式,往往忽视了街区的多样性和社区的韧性。

作者选取了纽约、旧金山、首尔等地多个典型案例,包括:布鲁克林社区自发组织的共居项目保留了80% 的原住居民;首尔市中心的微更新将废弃地块改造成多功能公共庭院;里斯本的历史街区居民参与式保护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社区文化的平衡。通过这些“城市针灸”式的微创干预,作者展示了以小见大的集群效应,即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规划,便能带动更广泛社会与环境的改善。

书中对规划政策的解读亦深入浅出。作者重点分析了波特兰的混合用途覆盖区、墨尔本的小巷激活项目以及波哥大的“自行车日”模型,阐明了不同法规工具如何打破传统分区的壁垒,实现公共空间与私人投资的良性互动。同时,她呼吁规划者跨越专业藩篱,联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共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学科解决方案。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附录中准备了一些接地气、易操作的工具,如社区参与调查问卷示例、分区改革入门指南以及临时公共空间激活的设计模板,为政策制定者和基层行动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她认为,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才能让城市规划真正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全书文笔流畅,既有对街头细节的生动描绘——儿童在公园广场学习、多语种交流,居民在屋顶花园劳作,也有对夜市、临时市集和步行街等场景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活力与魅力。作者的核心主张是:人本尺度的规划不需要高昂成本与尖端技术,关键在于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同理心,以及持续试验和迭代的决心。 (吴涛)


《大都会拉丁化——美国城市史的变革》

Metropolitan Latinidad: Transforming American Urban History

Edited by A. K. Sandoval-Strausz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pril 30, 2025)


这本书通过多位学者的合作重新定义了拉丁裔在美国城市历史中的地位。书中指出,长期以来城市史研究多以经济、政治和建成环境为核心议题,但在种族问题上却常常陷入“黑白二元”的叙事框架,忽视了拉丁裔社区在塑造美国都市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考察了亚特兰大、芝加哥、埃尔帕索、沃思堡、洛杉矶、迈阿密和纽约等城市,通过城市、郊区、街区乃至半球范围的多尺度分析,打破了传统都市叙事的局限。参与该书撰写的学者阵容丰富,既有资深城市研究专家,也有专注于拉丁裔、边疆、政治、景观和宗教历史的新兴学者。各章节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涵盖城市暴动、拉丁裔的郊区化、可负担住房、劳动与建成环境、跨国联系、地方认同建构以及宗教生活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关注拉丁裔群体在美国城市空间中的迁徙与聚居,还深入探讨了族群内部的种族差异,以及政治经济力量如何影响拉丁裔城市空间的生成与变迁。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以往将拉丁裔置于边缘叙事中的惯例,展现了拉丁裔在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总体来看,该书以丰富的案例研究和多角度的理论探讨,成功打破了美国城市史研究中固有的视角偏狭,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且具启发性的理解框架。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美国城市社会演变,特别是拉丁裔群体如何塑造都市经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完之后,你将重新审视美国城市的历史面貌和社会构成。 (陈泽胤)


《基础设施之书——城市如何运转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动力》

The Infrastructure Book: How Cities Work and Power Our Lives

By Sybil Derrible

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 (March 4, 2025)


在气候危机、基础设施瘫痪和社会快速城市化的时代,了解城市如何运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作者茜布·德里布勒是可持续基础设施和城市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书中以综合视角阐述了能源、水、交通、废物和信息系统如何相互交织,塑造城市的日常运作和恢复能力。

该书从技术、社会和治理角度出发,揭示了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尺度方法——从埋设的管道和架空电缆到实时监控一切的数字系统,并探讨了这些系统如何发展才能应对未来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挑战。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设施系统的基本概念、生命周期和相互依存性;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交通、水、电、通信,并通过芝加哥、东京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的实际案例研究展示了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一部分面向未来,提出了在去碳化、人工智能一体化和参与式治理时代重新构想基础设施的战略。

该书的主要观点包括:(1)将基础设施视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的必要性;(2)城市韧性如何不仅取决于物理上的坚固性,还取决于机构和社区的适应性;(3)为什么透明度和数字整合对下一代城市管理至关重要;(4)开源城市基础设施模型有望推动规划民主化;(5)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解决历史上的不平等,并作为实现包容性城市未来的平台。 (杨舒捷)


《收缩世界中的小城市——寻求增长之外的生存之道》

Smaller Cities in a Shrinking World: Learning to Thrive Without Growth

By Alan Mallach

Published by Island Press (June 13, 2023)


作者艾伦·马拉赫针对中型城市在面临人口与经济收缩时的适应策略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再审视。他认为,以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在当今世界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应是“适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发掘本地资产,以及构建符合现实需求的韧性治理体系。

全书共6 章,马拉赫将数据驱动的分析与接地气的叙事相结合,考察了多座收缩城市的具体干预案例。他重点研究了弗林特(Flint)的服务整合,以及扬斯敦(Youngstown)的土地信托项目,运用空间地图、财政审计与利益相关者访谈,既揭示了城市空置率等宏观趋势,也呈现了居民与地方领导者推动创新复兴的亲历体验。

“适度化”的基础设施是书中的核心理念,即将过剩的道路、学校等资源根据实际需求加以改造或弃用。马拉赫还提出将闲置地块转变为城市农园和雨洪公园,建立数字化创业中心以及灵活的分区制度,将社区驱动的项目置于投机性增长之上。这些资产的再配置构成了他所描绘的韧性小城市愿景的基石。

不过,此书以“铁锈带”城市为主,略显地域局限;若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将更有助于剖析城市收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赵靖凯)


《元宇宙与智慧城市——数字互联时代的城市环境》

The Metaverse and Smart Cities: Urban Environments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nectivity

By Zaheer Allam, Zarrin Allam

Published by Elsevier (February 28, 2024)


这本书全面追溯了元宇宙从早期构想至今的技术演进历程,分析了推动其发展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坦诚地探讨了实现其全部潜力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作者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城市发展和科技前沿的两个关键交汇点——快速崛起的元宇宙与正在深刻转型的智慧城市。元宇宙作为人类互动和商业的新兴虚拟前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现实世界,而城市也正面临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作者首先介绍了元宇宙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其历史渊源,为读者理解其发展轨迹奠定了基础;随后着眼于元宇宙为城市及其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当前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详细剖析元宇宙如何在物理和虚拟两个维度上改变城市形态,并探讨了这些变化对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详细阐述了元

宇宙在智能城市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从创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包括沉浸式体验、场景测试、数字孪生、虚拟公共空间等),到提供远程服务和体验,再到促进公众参与,这本书均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案例。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并未回避伴随技术而来的复杂问题。例如:作者深入探讨了元宇宙与城市融合所产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等。 (金天济)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58323806/03/25 查稿:010-58323835
京ICP备13011701号-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833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