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结构转型的重组——再生型城市作为规划理念的可能性
都市計画構造転換のリフレーミン グ─ Regenerative Cities が担うもの
- 源自:都市計画, 2025, 74(1): 28-33. https://www.cpij.or.jp/com/edit/ 202501.html
- 作者:小泉秀樹
- 推荐:邵帅,法政大学设计工学科建 筑系。shuai.shao.67@hosei.ac.jp
伴随着21 世纪初以来的信息技术与全球化加速,城市物理环境和产业复杂化、气候变化、高龄少子化等问题逐渐凸显,以土地利用与交通布局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理念亟须重新审视与转型。在此背景下,“再生型城市”(regenerative cities)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该文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不再仅限于经济发展,而是应该转向全面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社会公平性提升和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与韧性建设。
作者详细介绍了欧美多个地区和城市在推动再生型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如欧盟通过“绿色协议”(Green Deal)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美国加州逐步废除单一土地用途区划以推动城市用地多样化;美国纽约市通过PlaNYC 战略积极推进社区防灾与气候适应性措施等。这些实践案例揭示了再生型城市理念的必要性和特质:在应对全球挑战的同时兼顾本地的具体需求,寻求全球与地方问题的平衡点。
文章同时强调,尽管再生型城市的理念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障碍,包括政策协调困难、治理能力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的薄弱等问题。因此,未来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综合性、跨领域的方法与治理框架,推动城市实现更高程度的可持续发展。
机场与区域发展—1950—2019 年挪威航空网络的扩展
Airport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Norwegian Air Network
-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5, 25(3): 351-370. https://doi.org/ 10.1093/jeg/lbae044
- 作者:J?rn Ratts? , Nicholas Sheard
- 推荐:沈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 学院。shenjing@mail.sysu.edu.cn
机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现有研究认识到机场对区域发展在人口、就业和GDP 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是鲜有研究考虑机场情况的异质性。该研究运用挪威1950—2019 年间机场系统的相关数据,采用分阶段的合成控制法分析机场开通对其服务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新机场所在地区环境、机场特征以及与国家航空网络连接等因素对这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950 年代开通的机场、规模较大的机场、与主要城市有联系的机场,以及拥有大学、学院或医院的地区开设的新机场,对其服务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增长影响显著。相比之下,较晚开通的机场或区域已有其他机场服务的新机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此外,从机场对行业就业方面来看,运输和通信行业以及服务业的增长效应最为明显。挪威的经验表明,城市和地区因拥有与大城市相连的机场而带来人口和就业的增长,然而这些好处主要集中在机场扩张的早期阶段,而小机场由于航空交通能力有限且连接较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较小。对于边缘地区而言,改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以缩短前往大型、交通更便利机场的旅行时间,可能比建设自己的机场更为有效。
设计更健康的城市以提高生活质 量—揭示两个西班牙案例中的挑战和成果
Designing Healthier Cities to Improve Life Quality: Unveiling Challenges and Outcomes in Two Spanish cases
- 源自: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25, 30(1): 1-30. https://doi.org/ 10.1080/13574809.2024.2351925
- 作者:Federico Camerin, Davide Longato
- 推荐: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xum@cqu.edu.cn
该文基于欧盟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城市政策背景,对比评估西班牙巴塞罗那Poblenou 超级街区与巴利亚多利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项目在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福祉方面的早期成效。研究融合物理空间改造量化分析(如绿地增量、交通重组)与居民感知调查,揭示了两类健康城市营建路径的差异化效果与利弊:(1)巴塞罗那超级街区通过综合性空间重构(回收车行空间、整合慢行系统与公共设施)实现了显著环境改善(车流减少58%,人均绿地面积增加1.28 m²,日间噪声降低5%)和高居民认可度,其成功得益于交通调控、绿化提升与社交空间创造的协同效应,且疫情后公共空间价值与城市品牌营销进一步强化了居民认同,但该项目的绅士化负面影响需通过社会住房等反驱逐策略缓解;(2)巴利亚多利德NbS 项目虽新增大面积绿地(垂直花园、绿廊,人均绿地面积增加0.28 m²),但因缺乏系统性整合,环境效益局限于植被净化功能,居民反馈分歧明显,其小规模、低可见度的技术路径虽暂未引发绅士化,但仍有房价关联效应。作者在结论中总结强调健康城市的更新设计:(1)应优先采用空间整合策略,通过多领域规划联动释放协同效益;(2)社会公平机制需在项目初期嵌入,以平衡环境增益与阶层排斥风险。
定位在线劳动—国家尺度在远程数字工作中的重要性
Locating Online Labour: The Salience of the National Scale in Remote Digital Work
- 源自: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25, 57(4): 369-384. https://doi.org/ 10.1177/030851
- 作者:Hanne M. Stegeman, Kate Hardy
-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sainan.lin@whu.edu.cn
该文批判性地回应了“全球化”与“去地域化”语境下对纯在线远程劳动(remote digital labour)的主流认知。作者以欧洲三国(罗马尼亚、荷兰、英国)67 位网络摄像表演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嵌入式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质疑“平台经济= 去地域”的简化想象,强调国家尺度制度与文化框架在平台劳动中依然具有深远影响。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即使是表面上不依赖地理位置、可在任何地点完成的数字劳动,其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介结构、市场取向及劳动权利保障,仍深受所在国家的性别制度、社会福利、技术基础设施、语言结构及性工作合法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三国的网络表演工作形式相似,但实际劳动关系和工作体验却高度异质:如罗马尼亚劳动高度组织化、集中于“视频聊天工作室”;而荷兰则以在家独立操作为主,自主性更强;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机构中介的影响显著。作者由此提出,所谓“数字空间”并非真正“无界”,国家尺度的制度遗产、文化编码与社会结构,构成了数字劳动的重要嵌入基础。这一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1)打破了数字劳动“去地域化”的叙事迷思,提出“国家尺度的再嵌入”视角;(2)以被忽视的“在线性性工作”作为切口,拓展了平台劳动研究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维度;(3)方法上结合深度访谈与跨国比较,强调文化和制度间的相对性与共构性。该文对理解当前数字劳动的空间差异性、制度嵌入机制以及政策回应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启发意义。它提示我们,即使在技术上可以无国界,但工人始终是在具体国家制度与文化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真正的劳动市场并不“行星化”,而是碎片化、分层化且深嵌于国家尺度之中。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进一步扩大了吗?规划实践中实证主义的回归
Mind the Widening ‘Theory-Practice Gap’? The Retreat to Positivism in Planning Practice
- 源自: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2024, 95(2): 127-149.
- 作者:Carol Ludwig, Olivier John Sykes, Greg Ludwig
- 推荐:申明锐,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shenmingr@nju.edu.cn
在当前城市规划领域,尽管规划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实证主义决策在英国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呈现日益明显的脱节现象。该文利用规划哲学作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审视这种发展,探讨当前规划实践中实证主义回归的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理论上看,这是当前学界呼吁科学证据和客观事实的结果,但实证主义规划方法过于依赖量化数据和模型预测,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该文还批评了当前规划实践中对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过度依赖,认为这些工具往往基于简化和标准化的理念,无法有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多样性。
此外,该文还深入剖析了规划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包括规划师的专业背景、规划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以及社会对规划认知的局限性等。文章建议,规划师应更加关注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采用更加灵活和综合的规划方法;保持批判性思维,审慎评估科学、客观证据的有效性;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将其纳入规划过程中,以弥补实证主义造成的弊端和不足。同时,规划体系也需要进行制度性调整,以更好地支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为规划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
德国都市区滨水区利用趋势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的城市蓝绿基础设施连通性
Waterfront Usage Trends Across German Metropolitan Areas: A Soci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Urban Blue-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5, 260: 105369. DOI: doi.org/ 10.1016/j.landurbplan.2025.105369
- 作者:Artan Hysa, Roland L?we, Juergen Geist
- 推荐:陈卉,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 划学院。chchenhui@fzu.edu.cn 颜文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yanwt@tongji.edu.cn
城市滨水区对维持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持续面临着人类活动引发的社会生态冲突。本研究构建了滨水区发展指数(WDI: Waterfront Development Index),量化特定类型土地利用所覆盖的滨水区长度占比与其在研究区域总面积占比的比值,WDI 值越高表明城市开发压力越大。研究以德国91 个功能性城市地区为对象,在联邦州、大都市区和城市尺度,对比分析流水(河流等)与静水(湖泊、水库等)滨水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流水与静水滨水区 WDI 存在显著差异,在国家尺度,德国城市滨水区以自然和半自然用地为主,其中流水滨水区占主导;在城市尺度,流水滨水区更易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主要转化为交通用地,其次是农业用地。大都市区和城市滨水区的WDI 之间存在差异,大都市区湖泊和水库多用于矿物开采或光伏发电,而城市湖滨地区通常作为绿色休闲空间。不同人工用地类型的WDI 差异显著,受地形、区域产业、经济收益以及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2012—2018 年间,全国范围内约236.5 km2 的自然滨水区被转变为城市、工业和交通用地,尽管全国平均转化率为0.4%,但部分城市高达2%,凸显城市滨水区景观破碎与功能退化风险;同期51 km2 滨水区通过河流修复项目恢复为自然用地。
研究证明了WDI 在量化滨水区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并基于证据提出以下规划与管理建议:(1)实施强制性城市规划政策,遏制滨水区人工用地扩张;减少滨水区交通用地规划,限制光伏电站无序建设;(2)推广河流恢复项目,既要改善陆地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连通性,还须跨尺度扩展至河岸区和洪泛区之外,构建由多种栖息地组成的广泛网络;(3)滨水区规划和决策过程应优先考虑公平正义,广泛吸纳受影响的社区参与规划决策。上述举措有助于提升德国大都市地区蓝绿基础设施的连通性,增强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和改善人类福祉。
从理性规划到沟通规划——北京责任规划师的角色探索
From Rational Planning to Communicative Planning: Exploring the Roles of Responsible Planners in Beijing
- 源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25, 91(2): 256-270. DOI: 10.1080/01944363.2024.23708
- 作者:Lei Zhang, Jinghui Lu, Xiaodong Shi, et al.
- 推荐:周江评,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zhoujp@hku.hk
近些年来,我国2/3 的大城市引入了“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学者们认为,这些举措加速了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从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向协商规划的转变。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转变真正实现了吗?作为社区责任规划师,他们在体系相关的转变中想到什么?经历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呢?北京大学和规划设计单位的3 位作者结合理论和访谈对此展开研究。理论方面,引入了对规划师角色的“三分法”,即规划师作为技术专家、利益代表(倡导式规划师)以及沟通协调的人员(交流式规划师)三种角色。访谈方面,他们结合“三分法”探究北京市的社区责任规划师从接受教育到具体实践后的角色定位和表现。随后他们提出建议:需强化规划师作为协助沟通的人员方面的教育与培训。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我国的规划教育与实践在寒冬中如何转型以及找到新出口提供了新的思路。
想象中的底特律——互文性和作为城市历史的摄影书
Detroit Imagined: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Photobook as Urban History
- 源自: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5. DOI: 10.1080/02665433. 2024.2449333
- 作者:Wes Aelbrecht
- 推荐:蓝青,傅舒兰,浙江大学建筑 工程学院。fushulan@zju.edu.cn
该文以摄影书《底特律影像:文艺复兴城市的照片》(Detroit Images: Photographs of the Renaissance City, 1989)为研究对象,探讨摄影媒介如何通过互文性策略突破传统城市叙事的二元对立框架。文章梳理了摄影在城市研究中的定位及范式转变:从1960 年代前的单一的装饰、宣传工具,发展为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批判性视觉评论的载体。如1980 年代基思·皮亚塞奇尼(Keith Piaseczny)的街头装置《被忽视的拆除》(Demolished by Neglect)和1999 年“DetroitYES!”项目,都体现了摄影从被动记录向主观干预的转变。但即便如此,当代摄影研究大多仍偏向审美实践,在城市调查中的作用较少被讨论。
文章通过重新总结“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来思考摄影影像的作用。互文性,即文本和图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预先存在的文本、图像和文化代码塑造的。作者基于巴泽曼(Bazerman)的互文理论方法框架,提炼出三种创新策略: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ing)、重新设计(reworking)和重新挪用视觉效果(reappropriating),并以《底特律影像》为例具体说明每条策略。《底特律影像》通过重新语境化整合公共档案与艺术摄影,将图像从原有的记录或艺术展示的语境中剥离并重置于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以批判底特律忽视性的发展策略;重新设计通过运用并重构标志性视觉符号、风格或元素,挑战原有的单一叙事,引导读者探索和想象更复杂多面的城市形象;重新挪用改变了文艺复兴中心(RenCen)原有的主导性视觉效果,通过用边缘空间替代该地标建筑,颠覆了城市复兴的官方修辞,如《未知地标》(Unknown Landmarks)系列中,将公众注意力转向开发项目边缘留下的破败道路、土地等痕迹,揭示了复兴过程中留下的负面后果。
该研究传达的核心启示在于:摄影书作为跨学科研究资料,能突破传统文本中心主义,为城市研究提供具有视觉张力的新视角和具备批判深度的新方法论。读者可从中学习运用互文性分析方法,通过图像并置与文本对话,挖掘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空间,审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最终呼吁学界重视摄影书在城市研究中的资料价值,将其作为理解后工业化城市文化政治与社会集体记忆构建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