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新书推介

《安居城市——美国城市养老记》

At Home in the City: Growing Old in Urban America

By Stacy Torres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nuary, 2025)


在这本基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城市民族志中,作者聚焦纽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体机能下降、日常活动困难、熟悉的第三空间不断减少,以及商业绅士化带来的连锁影响,但也展示了个体如何借助社区中的小场所维系联结与尊严。书中以曼哈顿一间面包店为“公共客厅”的核心场景,细致描绘了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变迁、经济压力和健康挑战中“在城市中安家”,并以此回应“老龄化与城市规划如何相互塑造”的关键议题。

全书在叙事与分析之间取得平衡:既有可亲近的生活细节与人物群像,也有对“第三空间”的社会学阐释和对城市治理的启示,主要观点涉及如下方面。(1)第三空间的公共价值:咖啡店、面包店等寻常之地是老年人抵御孤独与衰弱的重要“公共客厅”,城市更新不应忽视其细微却关键的社会功能。(2)“在地联结”的弹性:超越“强/弱关系”的二分,老年人的邻里纽带呈现出有温度且可伸缩的“弹性联结”(书中相应章节即以此为题),可在危机与丧失中提供支持。(3)老龄友好与更新治理的张力:商业绅士化与空间更替压缩了熟悉的社交网络与生活半径,提示规划者在形态品质、可达性与社会连续性之间做更细致的权衡。(4)以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将老年人的移动性、日常生活可行性与“情感地理”纳入社区尺度的规划评估,推动以证据为本的微更新和邻里设施配置。(5)跨学科的方法论价值:以长期、人本的质性研究补充常用的量化指标,帮助学界与政界理解“如何让城市成为可以老去之地”。 (杨舒捷)

《沙涌—20 世纪洛杉矶海滩的重生》

Sand Rush: The Revival of the Beach in Twentieth-Century Los Angeles

By Elsa Devienne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 2024)


20 世纪初的洛杉矶海滩面临多重危机:早期游乐园式开发模式对中产阶级失去吸引力,污水污染与海岸侵蚀加剧环境恶化,大量私有沙滩限制公众进入。在此背景下,作者剖析了1920年代—1960 年代洛杉矶海岸的现代化转型,旨在揭示“海滩游说团”(beach lobby)这一由工程师、城市规划师、商界精英和政客组成的联盟如何重塑海岸,将海滩从衰败的边缘空间改造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休闲场所,并进而塑造了洛杉矶乃至加州的全球化形象。

全书分为四部分,共7 章。第一部分(第1—2 章) 聚焦20 世纪初洛杉矶西岸的危机:海滩因拥挤、污染、侵蚀和私有化而陷入失序,早期游乐园式开发模式对中产阶级失去吸引力,催生了重建现代海滩的需求。第二部分(第3—4 章) 阐述“海滩游说团”的形成与扩张。工程师、规划师、商界与政界结盟,联合加州海滩协会、海岸线规划协会等组织,以经济价值和科学论证推动海滩净化、补沙与公共收购。战后,配合郊区化进程,新建停车场、公路及设施使海滩面积倍增,成为中产家庭休闲的核心地带,并确立了南加州在海岸规划中的全国标杆地位。第三部分(第5—6 章)探讨身体政治与公共性。海滩成为健美文化、流行娱乐的展示场,但现代化改造也伴随着排他机制,非白人、性少数群体和工薪阶层的海滩权利被系统性地削弱。第四部分(第7 章与尾声)揭示共识的瓦解与未来挑战。至1960 年代末,环保主义人士、富裕居民对拥挤的不满以及新右派对政府干预的质疑,共同冲击开发逻辑。当下,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将对人工海岸的可持续性构成直接威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未来的重大议题。

作者指出,洛杉矶海滩并非“自然馈赠”,而是现代城市政策、社会结构和环境工程交织的产物。该文不仅是关于洛杉矶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更是对20 世纪美国城市规划、休闲文化和环境政治的深度剖析。全书兼具学术深度与叙事感染力,是城市研究、环境史与规划伦理交叉研究领域的重要读物。( 邢嘉茗)

《重塑城市设计——反对美国城市过度干预的案例分析》

Reclaiming Urban Design: The Case Against Overengagement in American Cities

By James A Bradle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August, 2024)


这本书直面当下美国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过度的问题。作者认为,社区声音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公众意见往往导致决策陷入“分析瘫痪”,规划进程被拖延,最终产出的设计方案被稀释,无法有效回应更广泛人群的需求。

书中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过度参与带来的隐性成本:无休止的会议和讨论消耗大量资源,却难以形成清晰的愿景。作者特别对比了欧美在城市规划模式上的差异,指出许多欧洲城市在充分倾听社区意见的同时,仍强调专业知识在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否定公众参与的价值,而是倡导一种更具平衡性的模式:既要保障社区的表达权利,又要充分尊重专业规划师的知识与经验。他强调,真正优质的城市空间并非建立在妥协与模糊的共识之上,而是源自科学判断与社会诉求的合理融合。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思考城市设计参与机制的视角。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民主与包容的同时,不能忽视效率与专业性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批判性的反思,也是一份建设性的提案,激励我们探索如何在公众参与与专业判断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更具活力和功能性的城市空间的诞生。 (陈泽胤)

《构建韧性可持续智慧城市的现代方法》

Modern Approach of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Smart Cities

By Vedat Yorucu, Festus Victor Bekun, Ibrahim Yitmen

Published by Springer (October, 2025)


这本书聚焦于传统城市向可持续智慧城市的转型过程,并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总体框架,将空间规划、国家与区域物理规划、良好治理理念、水与废弃物管理、能源效率提升以及数字化创新等关键议题纳入探讨范围。作者团队尤其强调在建筑、工程与施工领域引入前沿技术,以实现智慧、可持续且具韧性的建成环境。

该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将“ 建造5.0”理念与智慧城市发展相结合,探索人机协作、智能化建造以及社会价值导向的施工方式。同时,书中深入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认知型建筑与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设计优化、运营维护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潜力。这种跨学科、融合技术与管理的思路,凸显了未来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依赖物理空间的优化,更需要虚拟与现实的高度协同。

作者通过系统化的结构安排,从宏观政策到技术实践,既分析了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也结合具体的规划与管理工具讨论了如何在不同发展阶段落实可持续与韧性目标。此书不仅面向学术界读者,也为城市规划师、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与案例。 (游智敏)

《质疑邻近性——城市规划与交通政策的机遇与挑战》

Questioning Proximit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Mobility Policies

Edited by Paola Pucci, Giovanni Vecchio

Published by Springer (PoliMI SpringerBriefs, August, 2024)


近几年,“邻近性”已成为城市与交通规划中的核心概念,典型的体现便是“15 分钟城市”“20 分钟社区”的设想。然而,尽管这一理念承诺带来更可达、更可持续、更宜居的城市,在不同空间尺度与社会语境中落实时也暴露出不少实际难题。

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若干方法学创新,包括一系列用于评估可达性与步行性的实验性工具,如“慢行指数”,从不同社会群体(老年人、儿童、通勤者等)的视角衡量城市空间的友好度。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治理与政策层面,探讨如何在核心城区、郊区乃至农村地区推动基于邻近性的规划,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困境。

作者在书中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质疑“一刀切”的邻近性模式,强调结合不同的地理与社会语境加以理解;在方法工具创新方面,提供了新的测量指标,用于量化邻近性、可达性与宜居性;在政策相关性方面,为如何在城市治理中融入邻近性理念提供了实证与启示,帮助在可持续性、公平性与生活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这本书既是对“邻近性”概念的学术梳理,也是对未来城市治理和交通政策的实践探索。对于研究者,它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新突破;对于规划者,它则是一份启发性的指南,帮助思考如何让城市真正变得更加可达与宜居。(吴小龙)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58323806/03/25 查稿:010-58323835
京ICP备13011701号-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865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