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引言
能源枯竭、油价飙升、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灾害频繁等问题已成为21 世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使人们对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产生质疑,特别是能耗密集型发展模式。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和日益增长的质疑,城市的发展该何去何从?基于这种思考,两位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卓有建树的教授——彼特· 纽曼(Peter Newman)和蒂莫西· 比特利(Timothy Beatley)——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弹性城市——应对石油紧缺与气候变化》(Resilient Cities: Responding to Peak Oil and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弹性城市》)一书。该书英文版于2009 年由澳大利亚岛屿出版社出版发行;中文版于2012 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一出版便引起了城市规划学界的重视,正如美国西雅图市前市长格雷格· 尼克尔斯(Greg Nickels)所说:“《弹性城市》一书为我们这一正要起航的、史诗般的旅程提供了一份路线图。”虽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此书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学术界已经广泛地展开了对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反思,认为很多传统发展模式,例如高度依赖汽车和高速公路的低密度郊区化发展模式等是不可持续的,并提出不少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发展模式,例如紧缩城市、区域城市和新城市主义等等。而今,我国许多城市还在遵循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老路,这必将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问题。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以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为基础的第六次科技浪潮来临之际,我国的城市发展如何顺应新形势,探寻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所有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以上也是促使我们将此书的英文版翻译成中文推荐给广大中国城市规划学者的主要动力。
2 研究背景
现今,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变暖现象已经毋庸置疑。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第四次报告,“目前从全球平均温度和海洋温度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更大。”[1] 全球变暖,不仅导致了气温升高, 还导致了海平面上升、生物物种的减少、粮食产量下降、极端气候灾难频繁等后果,直接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地球就像是发了高烧的病人,各项系统都开始紊乱,如果不能及时稳定体温将会非常危险。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和模拟结果来看,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聚集很有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图1)。根据IPCC 的研究, 要防止温度继续升高,全球至少要在2050 年之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50%。因此,全球范围的关于节能减排的合作与协商正逐步加快。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的温室气体聚集。近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 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 年下降40%~45%[3]。
除了全球变暖,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传统能源的日趋枯竭,学术界称之为石油峰值危机。石油峰值的观点早在1956 年由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昂· 金· 亨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即在任何地方的石油生产都会遵循“钟” 形曲线的规律,当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4]。他曾经预测美国的石油峰值将出现在1970 年。尽管该观点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但是峰值如期而至,如今美国的石油产量仍然持续下降。同样的,在其他产油国,石油峰值也陆续出现,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全球各个产油国都在2000 年左右达到了其石油峰值,随即产油量开始下降[5]。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屡创新高。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也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不断攀升(图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廉价石油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过分依赖传统能源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3 四种城市模型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在思考着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弹性城市》一书中, 作者列举了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城市模型,分别是衰败、乡村化、两极分化和弹性城市。
第一种模型是衰败型城市。虽然衰败是我们不愿意谈及的模式,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衰败的城市不乏其例。贾德· 戴蒙(Jared Diamond)把衰败定义为“相当大面积的且长时间的人口数量、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剧烈减弱”。他将衰落解释为“几种温和的衰落的极端表现形式”[6]。《弹性城市》一书中列举了很多城市衰败的实例,从罗马时代的以弗所(Ephesus)到美国次贷危机中很多衰败的城市和郊区城镇。这些城市和地区都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去应对变化的环境,最终难逃衰败的厄运。
著名科学家詹姆斯· 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曾用盖亚理论(Gaia)来阐述这个世界,即把地球的功能看作是一个超级有机体。他认为,到本世纪末人类的数量将从70 亿减少到5 亿。他相信到2020 年时,极端气候将开始肆虐地球,“而到2040 年,撒哈拉沙漠将覆盖到欧洲,柏林将和巴格达一样炎热,亚特兰大将变成一个葛根丛林,菲尼克斯将会成为不能居住的地区,北京部分地区(沙漠化),迈阿密(海平面上升)和伦敦(洪水泛滥)也将变为无人区。食物短缺使数百万的人口向北迁徙,这也将导致政治局势的紧张。中国大部分地区将不适宜人类生存,人们只有迁徙到西伯利亚。艰辛的生活和大规模人类迁徙会导致流行病的肆虐, 将有数百万人随之丧生。”[7] 拉夫洛克的预言也许过为悲观, 但忽视潜在的危机,继续盲目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必将会使城市走向衰败的深渊。毕竟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城市和区域都因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失衡,加之自身又无法适应新环境而衰败,最终消失在荒漠中。
第二种城市发展模型是城市乡村化。顾名思义,这种模式意味着城市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从而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正如《弹性城市》一书的作者所说:“人类历史上最有意义的变革就是从狩猎— 采集为主的社会形态过渡到农业—城市的社会形态。”[4] 彼得·霍尔在《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一书中也提到, 城市的出现让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8]。城市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权曾经施行过类似的政策,试图消灭城市,建立以乡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社会,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早在1924 年,赖特在他的“广亩城市”中就提出了对城市乡村化发展模式的构想:一个个独立低密度的城市郊区和乡村的结合体通过高速公路相连接,使居住者既是城市居民也是农民[9]。虽然赖特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广亩城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模式,但是若干年后,物质形态上与之相类似的低密度郊区化社区在美国蔓延开来,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并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当然,面对这场危机,有人曾提出创立半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即城市或者城市单元有义务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的居民提供食物来源,也就是说农业生产要结合到城市生活中去。例如大卫· 霍姆格伦(David Holmgren)将美国的郊区化看作是一个发展农业的大好机会,他倡导将城市郊区和农业结合起来[10]。虽然霍姆格伦的主张明显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给予了郊区扩张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但是乡村化的城市模型也有其可取之处。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发展模式和城市农业的观点相契合。城市农业的概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结合城市的发展,即利用城市中的花园、庭院、屋顶绿化等绿色空间种植可食用的果蔬等农作物。如此,市民既可以享受到新鲜的食物又能降低食物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三种城市模型叫做两极分化型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 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继而也影响着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在两极分化的城市模型中,一方面富人建立起优越的、封闭的社区,社区中有着可再生能源系统、便利的交通以及先进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穷人只能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廉价住房, 由于缺乏先进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交系统,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传统能源。而在未来,由于能源紧缺和油价高涨,穷人的生活将会举步维艰。祸不单行,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而出台的对石化燃料的限制将会增加穷人的负担,使这些区域加速走向衰败[4]。
这种城市模型并非子虚乌有,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很多类似的情况已经危及到了城市的发展。加之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这些城市中的中下阶层很难维持生计,犯罪率激增,人民生活在恐慌之中。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或者说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有了类似的趋势,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加大,目前中国最为典型的空间类隔离特点就是贫富明显分区, “富人所居住的高档豪华住区与其他社会成员住区之间的隔离、隔断状态”[11]。刘爱梅的研究也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是城市内部,不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12]。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气候进一步恶劣,能源进一步紧缺,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 城市中各阶层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进而城市之间和内部的贫富矛盾也将变得愈发不可调和。显然,这种城市模型也无法适应未来,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种模式是弹性城市,相比前面三种模型,弹性城市是更加可持续的、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城市模型。“弹性”一词在这本书内是一个引申的含义,代表了城市能够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且能够调节自身发展模式的一种能力。“弹性城市”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可调节,能够适应传统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并且强调通过规划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绿色新能源,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等手段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下面我们将讨论下弹性城市的具体形式和内在特征。
4 弹性城市的要素
毫无疑问,弹性城市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型,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它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书中,作者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弹性城市的具体特征。首先,它是可再生能源城市,即从区域到单体建筑的各个层面,城市都将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二,它是碳中和城市,每个家庭、社区以及办公区都将实现碳中和。第三,它是分散型城市,城市将从大型的中央化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转变为小型化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第四,它是光和作用城市,开发再生能源、在当地解决食品和衣物供给将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它是生态高效城市,即城市群及其周边的区域将从线形转变成环状的封闭系统,使相当数量的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可以通过废物再生系统获得。第六,它是基于场所的城市,再生能源是建设当地经济和培养居民归属感的有效途径,这将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达成广泛共识。最后,它是可持续的公交化城市,即城市通过提供步行系统,公交导向型发展,以及完善电动汽车服务体系等手段来完善城市的交通体系。
可以看出以上七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环境的所有基本要求。作者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碳足迹、城市市政设施、城市的食物供给、降低对城市生态的破坏、市民归属感以及公共交通等七个方面对弹性城市作了具体的诠释。当然城市要完全符合这七项要求是很难的, 目前也并没有一个城市声称自己满足弹性城市的要求。
对于广大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来说,短期内达到弹性城市的要求还是难以企及的。在《弹性城市》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这些城市都在某些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并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举例来说,英国在碳中和城市建设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英国伦敦市在2002 年就开发建设了贝丁顿零能社区,其碳足迹比普通街区少了三分之二,而英国政府也承诺在2016 年英国所有的新规划项目都要满足碳中和的目标。英国的每一个地区政府都要制定出一套碳中和策略来展示他们将如何降低碳排放。在此方面更加突出的还有瑞典的马尔默市,该市宣布它已经成为碳中和城市。再比如,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美国能源部曾宣布到2030 年全美国20% 的用电量将源于风能发电。而德国的弗莱堡市也在很多建筑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并在部分地区推行了“energy-plus 计划”,旨在使每栋绿色建筑产生的能源不仅满足自身使用,还能产出多余的能源供其他建筑使用。
总体而言,以上七项弹性城市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范本。
5 弹性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
在上述七项要素中,可持续的公共交通政策是实现弹性城市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纽曼教授在城市交通方面有着突出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在上世纪80 年代就首先提出了汽车依赖性的概念[13]。根据汽车依赖性的研究,他提倡城市发展政策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作为他非常关注的城市交通问题,在《弹性城市》一书中也被强调了出来。他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作为弹性城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书中给出了七项策略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旨在降低城市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七项策略分别是[4] :
• 在主要交通走廊上,公共交通系统运行速度要快于汽车;
• 区域中心沿着交通走廊布局,并且有足够高的开发密度,同时也可以为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提供良好服务;
• 适合步行和自行车行驶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以非机动交通方式获得更高的可达性,尤其是在城市中心;
• 良好的运营服务和通达性,保证市民在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使用公共交通;
• 逐步淘汰高速公路并且逐步征收交通拥堵税,并将税收直接用于资助公共交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设施的建设, 以及交通缓行措施的推广;
• 持续改进汽车引擎设备,以减少废气、噪声以及燃油消耗,尤其是向电动汽车方向发展;
• 区域化和地方化的管理,可以引进一些有远见的绿色交通规划及资助计划。
如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被汽车拥堵问题所困扰,有些城市也提出了应对策略,但都收效甚微。《弹性城市》一书也许会给我国城市解决交通问题提供一套新的思路。上述七项策略总结下来有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尽可能地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并提倡自行车交通和步行出行。高度依赖私家车的交通模式已经给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城市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已经意识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其中有很多正在逐步恢复和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限制汽车拥有率的上升。
在我国,虽然问题还并不像欧美发达国家城市那么严重, 但是近几年中国汽车拥有率的激增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很多城市车满为患,城市交通每况愈下。即便很多城市在积极应对,比如限行、限号、限新车牌照等等,但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些年,我国大中城市都意识到公共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斥巨资兴建地铁、轻轨、BRT 等公交系统。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与此同时大部分城市也在为私家车的通行提供便利,比如说兴建环城高速路、拓宽道路、兴建停车场等等。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市政交通发展策略还是以私家车优先,特别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城市甚至取消了自行车道甚至是步行道。
而纽曼教授提出来的理念是要让市民感觉到乘坐公交会比乘私家车出行更快捷、方便和舒适。这个观点在早些年还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但现在很多国外城市都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伦敦和新加坡都实施了交通拥堵税政策,即在高峰时段通行于特定城市区域的私家车要交纳一定的税款,而这些税款将用于改善公交系统。这项政策在解决汽车拥堵和改善公交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成效。又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曾因其有效的公交系统享誉全球,近年来,随着乘坐公交车的人数的增加,该市在很多主要交通干道上建设了公交车专用道路,其目的就是让公交车的通行速度高于私家车。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气候的进一步恶劣和能源的日益短缺,市区内大部分人乘坐私家车出行将会变得更加昂贵,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环境成本。根据我国的国情,城市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结合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进一步完善公交系统,强化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让更多市民采用公交系统出行;与此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降低汽车拥有率并且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
6 结语
总体来说,面对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所带来的挑战,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对于大中城市来说。弹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许能给我国的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笔者认为《弹性城市》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应加大对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等方面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各个城市的脆弱性分析。可以说,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和能源枯竭所带来的影响。如果相应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不到位,那么应对策略的制定便是无的放矢。
其次,我国城市在认真分析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虽然整体上看我国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也有一定的长处。例如, 前文中提到的城市农业,我国许多城市就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规范化的管理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并加以推广,将会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某些城市也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有些城市特别是政府领导层面却好大喜功,片面追求国外新形式和新技术而忽略了自身特有的优势,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诸如碳排放足迹、公交优先策略、再生能源使用、基础设施分散化布局等等在《弹性城市》一书中提出的策略与评价指标应该尽快纳入到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定体系中。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发展蓝本中,应该对城市的“弹性”发展作出明确的指示和详细的指导。
最后,我国城市应该尽快放弃求大求快,过度集中的盲目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不顾自身特点,盲目求大, 而市政基础设施倾向于集中化,从而导致了市政资源配置失衡、运营成本昂贵等诸多问题。《弹性城市》一书强调了城市发展应该趋于分散化、组团化的理念,尤其是对于市政设施和公共交通更是提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社区为单元的市政资源配置模式。此种模式让城市面对突发事件及环境变化时能够更加弹性,适应性更强,城市的发展也更加可持续。
《弹性城市》一书的目的就是试图拓展读者的视野,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着不可比拟的借鉴意义。正如彼得· 纽曼教授在中文版前言中写道:“对于所有城市而言,石油脆弱性以及降低碳排放的需求都是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些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大量人口连续不断地涌入城市,这些对于中国城市来说无疑是双重挑战。我们明确地意识到,21 世纪下一阶段的发展将由中国和印度主宰……我们很乐于倾听中国城市的读者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因为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