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廷海. 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罗震东. 经验、规律与知识:新时期国际规划历史研究的任务[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 33(3): 1-3.
[3] 林毅夫.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 经济学( 季刊), 2003, 2(4): 989-1004.
[4] 王建军, 吴志强. 1950 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6): 47-53.
[5] 焦秀琦.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 型曲线[J]. 城市规划, 1987(2): 34-38.
[6] 戴维·古德菲尔德. 美国城市史百科全书[M]. 陈恒, 李文硕, 曹升生, 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7] 张京祥, 罗震东.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8] 崔功豪, 王兴平. 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9] 方中权, 陈烈.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J]. 地理科学, 2007, 27(4): 480-485.
[10] 雅诺什·科尔奈. 社会主义体制[M]. 张安,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11] 翟国方. 日本国土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4): 85-90.
[12] 胡序威.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6, 30( 增刊): 8-12.
[13] 王红扬. 我国区域规划的第三轮繁荣期——重审“综合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方法[M] // 翟国方, 张京祥, 王红扬, 编.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0-36.
[14] 王兴平, 陈骁, 赵四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规划的国际化发展研究[J]. 规划师, 2018(10): 5-12.
[15] 朱金, 赵民. 从结构性失衡到均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趋势[J]. 上海城市规划, 2014(1): 47-55.
[16] 张京祥, 林怀策, 陈浩.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40 年的变迁与改革[J]. 经济地理, 2018(7): 1-6.
[17] 罗震东. 科学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元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2):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