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3324.
[2] 洪晓楠.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
[3] 房宁. 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J].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6(1).
[4] 张京祥, 罗震东.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40.
[5]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English version)[M].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1991.
[6] 徐巨洲. 中国当代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J]. 城市规划, 1999, 23(10): 5-6.
[7] 邹德慈.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和展望[J]. 城市, 2002(4): 3-7.
[8] 李芸.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城市规划[J]. 中国市场, 2002(1): 66.
[9] 庄林德, 张京祥.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2-32.
[10] 汪德华.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1] 黄立.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D].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1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史[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3] 邹德慈. 刍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变化[J]. 北京规划建设, 2008(5): 16-17.
[14] 王凯, 陈明. 近30 年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1): 9-13.
[15] 汪光焘.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继承、发扬、创新[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6] 黄鹭新, 谢鹏飞, 荆锋, 等. 中国城市规划30 年(1978—2008)纵览[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1): 1-8.
[17] 张京祥, 林怀策, 陈浩.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40 年的变迁与改革[J]. 经济地理, 2018, 38(7): 1-6.
[18] 栾峰. 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与核心内涵——读Nigel Taylor 的《1945 年以来的城市规划理论》[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6): 83-87; 96.
[19] 黄亚平, 陈静远. 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思想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5): 27-33.
[20] 侯丽. 国家模式建构与地方差异——京沪两地1950 年代规划编制的苏联影响之比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2): 113-120.
[21] 董鉴泓.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若干问题[J]. 建筑学报, 1955(3): 1-12.
[22] 王凯. 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J]. 规划师, 1999(4): 23-26.
[23] 赵晨, 申明锐, 张京祥“. 苏联规划”在中国:历史回溯与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2): 107-116.
[24]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史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83.
[25] 华揽洪. 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M]. 李颖,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6:123.
[26]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M]. 3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98.
[27] LEVY J M.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28] 金观涛. 系统的哲学[M]. 新星出版社, 2005.
[29] 邓晓芒. 20 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J]. 史学月刊, 2007(9): 10-15.
[30] 姜义华, 陈炎. 激进与保守:一段尚未完结的对话[J]. 开放时代, 1997(2): 39-43.
[31] 贺仲明. 否定中的溃退与背离:八十年代精神之一种嬗变:以张炜为例[J]. 文艺争鸣, 2000(3): 31-38.
[32] 殷洁,彭仲仁. 积极老龄化:美国活跃退休社区对中国养老社区建设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7, 32(6): 125-131.
[33] 沈原.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社会学研究, 2006(2):13-36.
[34] 王绍光. 大转型: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1): 129-148.
[35]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1): 24-27.
[36] 张京祥, 赵丹, 陈浩. 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 城市规划, 2013, 37(1): 45-50; 55.
[37] 陈浩, 周晓路, 张京祥. 建构城乡规划的边界观——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回应[J]. 规划师, 2014(4): 15-20.
[38] 泰勒·尼格尔. 1945 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9] 王凯.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J]. 城市规划, 2003, 27(6): 66-71.
[40] ALLMENDINGER P, HAUGHTON G. Post-political spatial planning in England: a crisis of consensu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2, 37(1): 89-103.
[41] WU F. Planning for growth: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China[M]. Routledg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