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 | 构建凸空间系统,窥探城市建设艺术『U派下午茶No.25』
8月18日下午2点,《国际城市规划》系列线上讲座“U派下午茶”第25期如期举办。这期活动的主题是:构建凸空间系统,窥探城市建设艺术。
主讲人章屹老师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是城市设计与规划、空间美学研究。我刊今年第3期发表了章屹老师与郭佳寅博士合著的文章《超越经验性描述——以凸空间分布特征解析城市建设艺术中的尺度法则》,该研究通过构建不同城市的凸空间系统,来分析并定量地研究城市开放空间是否存在一般性的艺术法则。文章本身可能稍显枯燥,但在讲座中,章屹老师溯古通今,娓娓道来,不乏风趣地详解了他们的研究。
章老师从人们观察城市视角的变化(从切身体验空间,到用手机屏幕观看鸟瞰的城市全景照片)联想到了尺度的消解(观察方式的变化造成个体经验的碎片化),从人们对建成环境视觉质量态度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审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及审美是可以被人与社会生产之间的正反馈塑造出来的。既然审美可以被塑造,“为什么经过现代规划的城市环境却往往被认为未必比未经规划的城市更好”?
再回过头来看看“凸空间”。刚看到这个词是不是有点迷惑?空间……不都是凹的吗?这里的“凸”,其实是指空间的平面形态没有凹进,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形状中任意两点的连线都在形状之内。从人的感知角度而言,凸空间是我们最容易感知的空间形态,因为身处其中任意一点都能对整个空间一览无余。在对空间按平面面积大小进行排序时,凸形具有唯一性,因此适合作为空间系统定量分析的单元。
研究选取了一组公认拥有美好空间的传统城市的历史地图作为范型,再选取一组“现代”城市的规划图作为对照,分别构建各城市的凸空间系统,并提取其凸空间的总量、面积的最小/最大值、四分位数等关键数据,据此进行系统的定性解读和定量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可基于空间感知原理转化为由凸形组成的凸空间系统,在该系统中:
a’. 所有凸形的尺度和按尺度大小的排名关系应遵循幂律分布,其回归直线斜率接近-1,拟合度显著(R2>0.8);
b’. 所有凸形的尺度和频率关系分布应呈严重偏态(长尾偏右的对数正态),具有明显的长尾和尖峰特征;
c’. 面积最大的一组凸形应以广场型为主,且应避免地理空间上的密切关联而导致的竞争关系。
章老师还用多个实例对以上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包括“非规划”空间与“规划的”空间的对比,较成功的设计手法对于空间感受的调整作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空间的收与放[图3],我国传统街道中的牌坊对条形空间的切分等,以及对不够理想的空间改造前后的比较(西特用三组柱廊改变某剧院前空间感的例子。
在讲解的最后,章老师分享了他与不同版本的ChatGPT之间的多轮对话,从某个侧面说明,审美是可以“学习”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略带悬疑感的开放式结局。
接下来,两位对话嘉宾对章老师的讲解进行了点评,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蔡永洁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对城市空间重新进行认知,甚至是“扫盲”工作。现今的学术研究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方法和视角不断出现,但定量的研究是为了对定性的“经验”进行验证,然而,当数据与经验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探索空间对人类感受的影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葛天阳老师首先肯定了章老师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议题。其次,葛老师认为,被历史长期、多次验证过的经验(或者说经典原则)应该得到尊重和坚持。第三,章老师对人的感受做了定量化描述,将古典原则的感性认知转化为数理的理性认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第四是关于空间设计的一个具体手法,葛老师赞同章老师的分析,认为除了极少数情况外,纪念性建(构)筑物放在广场(或一个空间序列)的边缘或端点比放在中央的效果更好。此外,葛老师还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章老师所分析的凸形的连续性指的是不同尺度的空间(个数)依大小顺序排布,在数量上具有连续性(原则a’),并非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这对人的感受有什么影响?而原则c’与当下的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矛盾:按照现代设计的一般原理,开放空间应分级分类,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高等级的广场应由高等级的轴线相连接,讲究“融合”,但原则c’却要求“最大的一组凸形空间……应避免地理空间上的密切关联”——到底联系好还是不联系好?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最大凸形空间”:一个(近似)方形的空间和一个很长的轴线形空间,哪个会成为主导性的空间?这可能会取决于人具体所处的位置,但目前的研究没有引入人的感受。在提出疑惑后,葛老师再次肯定了章老师的研究的价值,同时对研究中所蕴含的“数字化自动生成城市设计”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及可能失业的小小担忧)。
章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点评和疑问进行了回应,也引发了一些新的讨论,包括但不限于: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听众提出了以下问题:
欧洲城市形态元素和中国城市形态元素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凸空间这种研究方法如何与人文维度结合在一起?地理环境在这套分析方法当中是如何被考虑的?
空间句法的分析在分析对象为凸空间和线性拓扑空间的整合度分析上会有差异吗?罗马那张图好像更接近于空间句法的线段分析,而芝加哥更接近于轴线图分析,这两个分析对比上的标准是否会有差异?
几个案例的选择是偶然的吗?有没有哪些案例不符合规律,写作中被删掉了?
- 基于步行体验的凸空间研究方法,可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city walking旅游现象进行解释呢?
三位老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热烈的讨论。蔡老师还不忘提醒章屹老师做城市空间研究不能绕开巴黎,并表示非常期待看到章老师用这套方法分析巴黎后的结论。
在活动的最后,三位老师进行了简要总结。章老师表示很开心有机会把自己的研究重新整理清楚,并且比较透彻地讲解出来。蔡老师感谢章老师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理解城市空间的方法,指出不管用什么方法,空间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要回归到人的需求,要便捷、安全、自由、宜人。葛老师总结,技术和方法终究还是要为人服务的,直到目前,技术方法还没有强硬到可以改变经验,但当数据分析与主观经验越来越多地出现矛盾时,究竟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期下午茶在对艺术的理性探讨和对空间的诗意分析中结束了,相信通过章屹老师的讲解和几位老师的探讨,大家不但能了解到,形式上看起来多种多样的美好城市空间的底层,其实存在着客观、可量化的一般法则,而且对于“设计出美好城市空间”这个在过去看来近乎乌托邦的理想会更有信心,更有把握!
本次会议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张祎娴主持。U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