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 | “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U派下午茶No.26』
9月15日下午,《国际城市规划》线上系列讲座“U派下午茶”第26期如期举办。这期活动的主题是:“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凸显出其独具开创性的价值,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国内学界对此的反应较为踊跃,从中国知网的不完全检索结果来看,篇名带“一带一路”的学术文章有42174篇,年均4200篇;然而或许是由于相关性不足,或许是“一带一路”的影响尚未波及到,对这样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话题,我们城市规划行业对它的关注度似乎就没有那么高,同样条件下在知网检索,只有18篇文章,年均不到2篇。在这有限的研究队伍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团队无疑是高频出现的一个学术团体。10年来,王老师带领团队跟随“一带一路”倡议,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产业空间发展与规划”拓展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团队成员先后24次踏上“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大陆和中东、欧洲、中南半岛等地区,亲身体验和调研了18个国家的产业园区发展和规划实践,致力于填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的空白。
此次第26期“U派下午茶”,我们邀请到王兴平老师和他的三位博士(生)——陈骁、李冬雪和赵胜波——来“下午茶”做客,对他们团队在“一带一路”沿线所做的产业园区规划研究及其相关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此外,我们还邀请到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袁锦富首席规划总监和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杨东峰教授,与四位主讲人展开了对话。
针对这样一个较为庞大的研究体系和内容,王兴平老师精心设计了“1+3”的方式来呈现团队成果。首先,王老师为听众们总体介绍了该团队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相关产业园区规划研究的总体情况。之后团队的三位博士生分别介绍了三个具体研究:陈骁博士后介绍了“埃塞俄比亚产业园区规划体系研究”;李冬雪博士介绍了“东南亚产业园区规划体系研究”;赵胜波博士介绍了“日本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实践研究”。王老师从四个方面为我们铺陈了团队所做“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的背景、研究方式以及基本框架和代表性成果。包括:(1)团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的背景。
王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听众阐释了他和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2)中国开发区规划技术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可借鉴性。王老师分析了中国开发区规划的技术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园区规划技术的需求结合点,以及当前学术界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与国家战略要求和实践需求的异化、偏离和脱节等问题,并指出了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热点、冷点和盲点,指出要对“一带一路”沿线本地情况这一“盲点”加强研究;(3)团队“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方法与实践。王老师整体性地为听众介绍了团队近1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研究过程中学术发表、实践调研、人才培养、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等成果情况,以及开展研究的基本方式(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走上去),并强调要从基础做起,杜绝急功近利的掐尖式科研;(4)“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展望。王老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团队面向未来开展“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规划的方向和方式。
之后团队三位博士先后介绍了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有关研究。陈骁博士结合团队在非洲研究的部分成果介绍了“埃塞俄比亚产业园区规划体系”。陈博士分别从研究背景、埃塞俄比亚城乡规划体系、埃塞俄比亚产业园区规划体系、典型案例(埃塞俄比亚Gada经济特区)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对埃塞俄比亚的研究成果。李冬雪博士分享了“东南亚产业园区规划体系”(同名文章已首发于中国知网)研究内容。李博士从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地区的园区规划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典型国家老挝和典型园区缅甸迪洛瓦经济特区的园区开发特征与园区规划体系特点。最后,李博士对比了东南亚案例园区和中国开发区的规划体系,认为东南亚案例园区对建设实施性规划的编制较为缺乏,但其在减缓社会影响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为中国境外园区和境外投资的规划决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赵胜波博士分享了“日本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实践研究”。赵博士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介绍:日本海外投资与发展援助概览、肯尼亚蒙巴萨经济特区发展总体规划解读、蒙巴萨经济特区发展总体规划述评。赵博士最后表示,仅以一个案例难以了解日本在海外各类产业区的规划技术体系和规划编制体系,后续会继续关注日本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种投资和项目。
主讲环节结束后,两位嘉宾就四位发言人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并重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杨东峰教授首先发言,他感谢王老师团队为听众朋友们弥补了由于文化、语言以及地理隔阂等原因带来的缺憾,使我们有幸得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情况,认为王老师团队的研究为当今的产业园区研究注入了新的含义。接下来,杨老师针对产业园区的几个相关问题,抛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在资本大规模流入的前提下,决定一个国家产业园区成功的基本要素到底是什么?其中空间规划在哪里?第二,空间规划对于园区成功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第三,对于中国产业园区经验在海外的落地,除了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等基本情况,是不是有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从学术角度看,该如何回应产业园区给当地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对当地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我们该适应还是尝试打破?
随后,袁锦富总监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他表示,作为王老师团队的合作者,自己在从事“一带一路”相关科研工作中,能从学术和理论的高度审视过往的一些实践,非常有启发。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从五个方面总结分享了关于产业园区的思考和建议:产业园区的特殊性、产业园区的规律性、园区规划的在地性、规划标准的适应性、注重规划的政策性。他表示,王老师团队目前的研究已经非常的系统深入,下一步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对比分析,总结出一些共性和差异性的内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样可能对我们今后园区规划的内容和园区相关标准的完善起到更好的修正作用;另外,“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有没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哪些潜在的问题?这可能可以从反面为在驻在国进行产业园区相关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王老师针对嘉宾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回应。主持人还请三位博士就嘉宾的分享和建议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之后的问答环节,三位博士首先就听众朋友和编辑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之后就主持人的提问,分享了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和收获。下午茶的最后,就主持人提出的关于做“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的动因和溢出效应,王老师进行了回应。他介绍了团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规划研究的动因和动力,说到底不是单一地源于个人的学术选择,而是团队对 “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时代号召的回应和国家给予了团队开展这一研究的历史机遇,有关研究得到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工作时也得到沿线中资企业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其次,针对这一特殊选题做学术研究,必须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要把“一带一路”本身的基本情况系统地梳理清楚和介绍进来,为国家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可靠的、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仅仅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出去。第三,王老师再次表达了团队在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将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在内的全球各地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和成文,并发表在中国的期刊上;或者研发相关技术,提供相关决策建议为我所用、为“一带一路”共享,发挥学术为国家服务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作用,而不能不经思考判断就把中国实践一股脑儿地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最后,王老师从科研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实践方面谈了团队投入“一带一路”沿线科研工作带来的和感受到的各方面的溢出效应等。
最后,本期下午茶在二位嘉宾和四位主讲人简短的总结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会议由《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孙志涛主持。U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