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探索城市吸引力因素与留才策略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营造对青年人才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是一个城市未来繁荣发展和确保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是中国和世界各地城市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回顾国内外文献,审视城市对青年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因素,并探讨留下人才的策略。
我们将探讨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要素,包括工资与生活成本、工作机会、城市便利设施、城市教育和城市人口结构等,以深入理解城市如何具有吸引力,以及留住人才的策略是什么。
1 青年人才对发达地区的向往
大量文献指出了青年人才对大城市的向往。瑞士学者研究了22岁年轻人的居住地选择,他们发现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人均赋税高,也就是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上大学[1]。相似地,英国和荷兰的案例显示,大量成绩优秀、来自高水平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经济中心地区[2-3]。
青年人才向往发达地区的原因往往是综合性的。发达地区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尤其是高技能工作机会,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城市设施,更多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和社交机会,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但相应地,在发达地区工作生活需要更高的生活成本。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这些要素在文献中的论述。
2 工资与生活成本
金赤等(Jin et al.)调查了1242个中国在校大学生对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看法,他们发现更高的工资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又阻碍着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4]。这项研究探究了青年人才的主观偏好,但实际决策可能与主观偏好有所不同。
国外一些对于应届毕业生去向的研究发现,在德国,即使房价高昂,大都市地区毕业的大学生也倾向于留在大都市地区,工资水平对他们的地域选择的影响较小[5]。类似地,英国的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由短期和长期工作机会共同驱动,与工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2]。
3 工作机会
中外文献都提到了工作机会对吸引青年人才的重要性[2,4]。此外,高技术的工作机会对大学生显示出了较强的吸引力:高技能劳动力比例较高地区毕业的大学生更倾向留在当地工作[5]。另外,一些特定的工作机会也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在荷兰,尽管大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荷兰经济中心地区,但也有成绩突出的自然科学、行为科学以及医疗健康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在非中心地区就业[3]。
4 城市便利设施
研究显示,便利设施,包括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和交通设施,在吸引青年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指出,青年人才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便利设施的居住地[6],而惠斯勒等(Whisler et al.)的研究表明,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能减少青年大学生的流失率[7]。托马斯等(Thomas et al.)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对便利设施的偏好存在差异:学生和单身专业人士更喜欢住在市中心,因为那里靠近餐馆、休闲和文化设施、公共交通以及工作场所。而年龄超过30岁、有孩子的居民,则更注重住房成本、面积和类型,以及靠近好学校,社区的安全和治安[8]。然而,针对年轻人群和新毕业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就居住地选择而言,便利设施相较于经济因素只是次要的影响因素[9-10]。
5 城市教育
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与城市教育息息相关,包括中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贝克等(Berck et al.)发现年轻人倾向于选择高中学校成绩较好的地区上大学,而这背后的原因或者深层次的驱动因素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1]。金赤等在对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一线城市就读以及毕业于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比其他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这表明在城市打造高水平大学更有利于城市吸引并留住毕业生[4]。
6 城市人文风貌
城市人文风貌与城市人口结构与社交活动紧密相关。贝克等发现瑞士的年轻人不太偏好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戈特利布和约瑟夫(Gottlieb & Joseph)发现,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倾向于迁移到受过良好教育人口比例高的地区,而外国大学毕业生倾向于迁移到移民群体集中的地方,表明城市人口结构也与年轻人的地域选择有很强关联[11]。
7 小结
文献研究显示,青年人才普遍向往发达地区,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高收入、良好的城市设施、城市教育质量、社交机会以及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较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则是吸引青年人才的障碍。
为了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城市必须重视培育对青年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并制定策略以留住这些人才。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应当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等,以创造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同时,也要着重解决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等问题,以减轻青年人才在选择居住地时的经济压力。这样的举措将有助于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并为青年人才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将更具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UPI
参考文献[1] BERCK P, TANO S, WESTERLUND O. Regional sorting of human capital: the choice of loc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Sweden[J].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5): 757-770. doi: 10.1080/00343404.2014.931935.[2] SWINNEY P, WILLIAMS M. The Great British brain drain[R/OL]. Centre for Cities. (2016-11)[2023-07-29]. https://www.centreforcities.org/publication/great-british-brain-drain-where-graduates-move-and-why/.[3] VENHORST V, VAN DIJK J, VAN WISSEN L. Do the best graduates leave the peripheral areas of the Netherland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0, 101(5): 521-537. doi: 10.1111/j.1467-9663.2010.00629.x.[4] JIN C, LI B, JANSEN S J T, et al. What attracts young talents? understanding the migration inten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irst-tier cities in China[J]. Cities, 2022, 128(2): 103802. doi: 10.1016/j.cities.2022.103802.[5] KRABEL S, FL?THER, C. Here today, gone tomorrow? regional labour mobility of German university graduates[J]. Regional studies, 2014, 48(10): 1609-1627. doi: 10.1080/00343404.2012.739282.[6] 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4.[7] WHISLER R L, WALDORF B S, MULLIGAN G F, et al.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college-educated: a life-course approach[J]. Growth and change, 2008, 39(1): 58-94. doi: 10.1111/j.1468-2257.2007.00405.x.[8] THOMAS E, SERWICKA I, SWINNEY P. Urban demographics: why people live where they do[R/OL]. Centre for Cities. (2015-11)[2023-07-29]. https://www.centreforcities.org/wp-content/uploads/2015/11/15-11-02-Urban-Demographics.pdf.[9] GOTTLIEB P D. Economy versus lifestyle in the inter-metropolitan migration of the young: a preliminary look at the 2000 cens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3, 5(3): 150938646.[10] HANSEN S B, BAN C, HUGGINS L. Explaining the “brain drain” from older industrial cities: the Pittsburgh region[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3, 17(2): 132-147.[11] GOTTLIEB P D, JOSEPH G. College-to-work migration of technology graduates and holders of doctorate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6, 46(4): 627-659. doi: 10.1111/j.1467-9787.2006.004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