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和建构城市。然而,城市并非仅由空间要素构成,还包含流动性和时间性要素。在过去50 年中,城市的流动性和时间性在不断加速。交通方式、通信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始终保持着高度活跃和快速更迭状态。同时,由于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高密度的城市也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此外,依赖于长距离移动的城市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
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时间维度融入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当下的热点和难点。将时间融入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使城市中的设施和服务的供给节奏与居民需求相适应,这一理念正是时间都市主义(Chrono-Urbanism)所呼吁的,即寻求空间、时间和移动的相互适应与统一,构建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上述理念的实现是一项重大挑战,因为城市中不仅有复杂、个性化的个人生活节奏,还有组织化、制度化的城市节奏,实现二者的匹配是一个复杂过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15 分钟城市”(15-minute city)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对城市空间的重新配置,将邻近性(proximity)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策略。
相较以往静态的城市规划方法,“15 分钟城市”加入了对时间维度的考量。这一理念探讨了人们如何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以使个体时间与组织时间相结合。这一创新的城市模式的目标是使居民能够在15 分钟内通过步行或骑行满足居住(housing)、就业(employment)、购物(shopping)、医疗保健(healthcare)、文化活动(culture)、体育活动(sports)这六个基本需求,即实现邻近性。“邻近性”概念的提出旨在将时间的掌控权还给居民,并加强居民与社区的紧密联系。
“15 分钟城市”作为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旨在解决世界范围内面临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共同挑战。该理念尤其针对全球大都市地区所面临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社会隔离等城市问题。
自笔者于2016 年提出“15 分钟城市”以来,这一理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巴黎举行的第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人们认识到城市中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为CO2 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使得以邻近性为核心原则的“15 分钟城市”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15分钟城市”理念引起了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下称C40 联盟)的兴趣。C40 联盟是一个由世界范围内近1 000 个城市组成的全球网络,致力于应对气候危机。C40 联盟关注城市生活方式即将发生的变化,可接受的应对方式及其在不同国家间的效果差异等,并认为“15 分钟城市”是一项有潜力的应对策略。2019 年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暴露了城市建设在社区、地方等尺度的脆弱性和不足,于是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开始思考后疫情时代的规划新范式。“15 分钟城市”迅速成为一种普遍被认可、受欢迎的替代方案,被C40 联盟正式接受,作为后疫情时代城市规划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后,“15 分钟城市”还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视作解决城市中心环境危机的有力手段。这一理念还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因为它通过倡导积极交通(active transportation)和减少空气污染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地方政府联盟(UCLG: 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将“15 分钟城市”理念纳入其2022 年颁布的《人类未来公约》(Pact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中。联合国人居署将“15 分钟城市”理念视为《新城市议程》(The New Urban Agenda)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于2022 年授予该理念“荣誉勋章”(Scroll of Honour),以表彰其作为一种全球运动对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贡献。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15 分钟城市”理念已被视为将城市转变为“具有韧性和居民满足感的社区”的重要策略。这一运动势头不断增强,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都在重新评估其城市规划,以整合邻近性的概念。目前已采取相关行动的城市/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意大利罗马、米兰,美国波特兰,法国南特、米卢斯、图卢兹,澳大利亚墨尔本,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韩国釜山,突尼斯苏塞,英国苏格兰等。
巴黎是最早实践“15 分钟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2019 年《巴黎宣言》中提出了“15 分钟巴黎”(La ville du ¼d’heure)的规划愿景。自提出以来,我们一直在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积极开展相关实践,以实现“15 分钟巴黎”的规划愿景。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fascinating)的话题,巴黎的密度、面积和区域组织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实验区域。
通过将“15 分钟城市”理念纳入最新的总体规划,巴黎正在朝着实现“快乐的邻近城市”(happy proximity city)的目标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相关实践带来的一些有益结果:随着自行车道网络的扩展和主要道路对汽车交通的封闭,主动交通有所增加;行人专用街道(pedestrianised street)的数量正在增加,尤其是学校前面供儿童安全通学的儿童街道(children’s street)和游憩空间的数量;学校操场正在通过种植绿植转变为绿色空间,并在周末为家庭开放;城市商业地产基金助力促进当地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①participatory budgeting 是指由社区成员决定如何使用部分公共预算的民主程序,此处用participatory budget,指的是这笔用于该民主程序的预算。——译者注允许市民参与“15 分钟城市”规划过程……这些结果正使这座城市变得更宜人、更平静、更宜居。
整体来看,巴黎的“15 分钟城市”结合了微观与宏观空间尺度、短期和长期时间尺度的行动。规划和实现“15分钟城市”是一个反复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最终的唯一目标是提升居民的体验和生活质量。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15 分钟城市”理念也在中国的城市中发挥着作用。据我们了解,最近在中国,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主的52 个城市宣布参与“15 分钟生活圈”项目,其中上海市是首次尝试运用“15 分钟城市”理念的超大城市。
可以看出,“15 分钟城市”是一项强有力的倡议,中国也开始探索以邻近性为核心的规划范式。这一理念构建了一种“美好生活就在门外”的愿景,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并参与有地方特色且充满活力的社区活动。
总的来说,“15 分钟城市”打造了一个时间、空间、生活质量和社会互动紧密联系的良性城市循环系统。无论是在法国、中国还是其他地方,这种以多中心、邻近性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都需要朝着让城市生活更快乐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A Call for Integrating the Time Dimension into Urban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