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收缩背景下的意大利乡村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研究
——以塞萨尼奥村为例

李汀珅 张明皓

摘 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质空间。在当前人口收缩背景下,许多乡村都面临人口减少甚至被废弃的困境。本文探讨意大利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在应对人口收缩问题时的实践情况,通过对其经典案例塞萨尼奥村项目进行细致分析,分别从空置建筑的修复更新与再利用、本地特色产品与手工艺培育、区域景观与周边村镇协同发展等方面介绍其经验,旨在为应对我国乡村人口收缩情况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意大利乡村;人口收缩;分散式酒店;建筑更新;土特产品培育;村镇协调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在推动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组的同时,也加剧了许多乡村的快速衰落,导致乡村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服务功能衰退等严重趋势[1]。2018 年5 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其中明确表述了需要妥善处理乡村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等现实问题,以及挖掘乡村独特价值、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诸多任务。如何在人口收缩的大背景下,有效地利用和复兴乡村中的建筑遗产、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区域景观,增强其社会经济活力,为当地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亟须攻克的艰巨任务。

事实上,人口收缩导致的乡村衰败甚至被废弃情况不只存在于中国,欧洲各国特别是意大利也面临相同的困扰。从1970 年代开始,伴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农业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大利乡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分散式酒店(Albergo Diffuso)模式于1980 年代初被首次提出,这是一个以保护当地特色民居、景观和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住宿管理模式,旨在应对日益严重的乡村人口收缩问题,逐步解决衰败和废弃的情况,进而实现乡村复兴。发展至今,分散式酒店模式已经成为意大利等欧洲各国乡村保护、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并总结分散式酒店模式在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修复与再利用、本地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文化景观和传统农业的恢复等方面的经验,希望为我国应对乡村人口收缩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以分散式酒店应对人口收缩的治理模式

分散式酒店模式应用于意大利各大区和自治区意大利全国划分为20 个行政区(regione),包括15 个普通大区,以及由于少数民族居多、历史沿革、地处边远地区等原因而设立的5 个特别自治区,共有103 个省、7 904 个市镇。的乡村复兴实践已经超过40 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正如其创始人吉安卡洛·达尔莱拉(Giancarlo Dall’Ara)吉安卡洛·达尔莱拉是分散式酒店模式的提出者和推广者,同时也是意大利分散式酒店协会的创立者和首任主席。他长期担任意大利旅游局顾问,并且为许多乡村的分散式酒店模式开发提供策略方面的咨询,此外,他定期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英国、中国等国家举办关于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研讨会,致力于将分散式酒店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教授所述——分散式酒店模式是为了拯救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乡村在居民搬到城市居住后留下空置房屋而创立的。由此出发点,分散式酒店真正为应对意大利乡村人口收缩问题,保留传承当地乡村特色提供了科学的治理模式。

1.1 分散式酒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散式酒店最早于1980 年代被提出。由于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Friuli-Venezia Giulia)境内的地震造成了大量村镇废弃、房屋损毁和人口流失,为了遏制越来越严重的人口收缩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实施“科梅格利安居民试点计划”(Progetto Pilota Comeglians),旨在对损毁和无人居住的房屋住宅进行翻新修建[2]。达尔莱拉教授作为“试点计划”工作组的一员,首次提出了分散式酒店的概念。最初这一想法类似于将乡村内的一部分废弃住宅进行翻新后出租给来当地旅游度假的人士,但是在概念提出伊始并没有重点提及对于当地特有文化的融入,也没有建立一个独特原创的管理模式,以应对人口收缩的现实问题。

第一个完整定义并且施行分散式酒店概念的项目,出现在1989 年意大利圣莱奥村(San Leo)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发展计划中——明确当地“在不增建新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和改善既有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提供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3],并且首次提出“建筑的翻新需要保证真实(authentic)环境,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更主要的是服务当地居民”等关键要求。在1994 年撒丁岛的博萨村(Bosa)地区发展计划中,分散式酒店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强调在建筑更新过程中,需要增加富有本地特色的可识别特征,特别是在住宅构件以及住宿设施上;明确需要增加公共区域空间,使得作为服务人员的本地居民可以更好地与旅客交流沟通;规定了分散酒店之间的最大距离,使游客身处室外有着互为“邻里街坊”的独特感受[4]

通过梳理分散式酒店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该模式并非单纯的旅游开发项目,而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意大利乡村人口收缩问题,恢复更新既有的空置住房和基础设施,以提高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同时,该模式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融合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动就业和人口逐步增长,以促进可持续性的乡村复兴。截至2020 年底,意大利已经有超过140 个乡村采用分散式酒店模式作为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乡村就业率平均提高了25%~30%,常住人口小幅增长约5%[5]。这些数据说明了分散式酒店模式在应对乡村人口收缩问题上是科学可行的。

1.2 分散式酒店的组织逻辑和构成特点

分散式酒店作为以保护和复兴乡村为主导任务的旅游住宿发展模式,在应对乡村人口收缩问题时,其组织逻辑不同于传统酒店的“垂直化”布置方式,而是提出一种全新的“水平化”组织框架——由一个中心枢纽(Hub Centrale)作为接待处和游客服务中心,住宿的房间则分布于乡村中不同的民居内(图1),且距离中心枢纽的距离一般不超过规定的数值。这种组织逻辑有利于充分整合利用乡村中现有的空置资源,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总体布局数量,且距离中心枢纽的范围限制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吸引游客,进而形成可持续的人口增长和乡村复兴。

图1 传统酒店模式与分散式酒店模式的区别

从分散式酒店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该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村落,而更适合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特色民居以及独特景观的“理想乡村”,这些乡村的构成特点能够与所实施的一系列应对人口收缩的措施具有直接联系。

(1)乡村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特色文化,具备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的潜力,进而可衍生创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美食,还可定期举办推广本地特色文化相关活动。同时,乡村应具有较为完备或者可以提升的基础设施,并且与主要的旅游线路保持良好的可达性,便于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基本的商业、文化和旅游服务。

(2)乡村中存在包含丰富历史和美学价值且无人居住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之间应当彼此靠近,可以统一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并可在现有住宿容量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装修,以满足酒店接待的功能要求,如酒店前台、房间、公共区域、餐厅、办公室和仓库等。同时应尽量减少新的建设和开发项目,防止进一步的房屋废弃和建设浪费。

(3)乡村中存在特色农业活动、农产品或者特色景观(包含农业类的文化景观),可结合有效恢复策略保证传统村落的农业特性获得延续和发展,并且通过增加远足、骑行、观光车等多种游览方式,做到对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可通过开展特色农业产品的品尝和销售,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当地人口流失。

(4)乡村应有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并且存在固有的社会关系,以保证一年中各个时间段的旅游接待服务。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生产,包括恢复和维护建筑和景观,制售当地特色产品等。此外可邀请当地居民作为本地文化的“讲述人”,增加游客和当地真实文化的互动[6]

1.3 分散式酒店的监管架构和条例规定

由于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乡村采用分散式酒店模式,因此制定相关监管法规的需求日益突出。撒丁岛于1998 年颁布了关于分散式酒店的具体法律,成为意大利最早颁布相关法律的大区。目前,意大利所有的大区和自治区都已经形成了有关分散式酒店模式的监管框架,各大区政府除了提出相关原则之外,更是根据本身大区内的不同社会和地理情况,对于分散式酒店中的“最低住宿供应量”“住宿到中心枢纽最大距离”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监管框架规范了分散式酒店模式的规模和布局,有效保证了采用该模式的乡村在面对人口收缩和发展复兴问题时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和科学的发展范式,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应对效果(表1)。

表1 意大利各大区对于分散式酒店模式的部分指标规定

在这些条例中,2011 年颁布实施的坎帕尼亚(Campania)大区分散式酒店有关规定最具代表性该条例全称为“Regolamento regionale in attuazione dell’art.8 bis della legge regionale n.17 del Regolamento albergo diffuso”。,达尔莱拉教授也全程参与了其编制工作。该条例共包含13 项具体规定,全面涵盖了包括属地条件、居住单元、经营管理、开放时间、分类等级、质量标准、可达性能、监管机制、尺寸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每项规定都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某些条款上列出了详细数据。例如为保证开设分散式酒店的乡村具有内在活力和宜居属性,该村落需要有至少10户以上的常住人口;又如为保证旅游居住的优质体验,单床卧室的面积不得低于8 m2,双床卧室面积不得低于14 m2[7]。越来越细致的规定保证了分散式酒店模式在面对不同乡村人口收缩情况时的普遍适用性。

2 典型应对案例塞萨尼奥村分散式酒店的特点分析

塞萨尼奥村(Santo Stefano di Sessanio)位于意大利拉奎拉市(Aquila)以东约30 km 处的大萨索山(Gran Sasso e dei Monti della Laga)国家公园内,地处海拔约1 251 m 的山顶,是一座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城防村镇,具有意大利中部村镇的特有形态特征,并且整体型制一直得以保持,时至今日村内仍然保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图2)。如意大利国内的许多村庄一样,由于山区农业衰退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影响,塞萨尼奥村的本地人口一直在流失。数据显示,该村人口在1901 年达到最多的1 489 名居民,在1951 年仍有791 名常住居民,但2000 年人口已经急剧下降至70 人[8],整个塞萨尼奥村处于被废弃边缘。

图2 塞萨尼奥的村落风貌与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左图来自http://www.gransassolagapark.it/fotoGallery/10172_141_PNGSL.jpeg;右图截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VtvGVpzLw

2001 年,为了扭转人口收缩导致的衰败情况,当地政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制定了以分散式酒店模式为基础的“价值规定”(Carta dei valori per S.Stefano di Sessanio)。在该“价值规定”中,首先明确了禁止新建房屋项目,必须在原有村落格局与历史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对空置房屋进行修缮和再利用,同时围绕分散式酒店进行周边产业的衍生,从而达到乡村整体复兴的目标。经过近20 年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现在的塞萨尼奥村分散式酒店项目已成为经典范例。于2020年统计的村内常住人口已经增长到115 人[9],这得益于保护建筑遗产特色、培育本地特色产业产品、协同周边区域发展等多方面的成功应对举措。

2.1 空置建筑的修复更新与再利用

塞萨尼奥村内建筑整体属于中世纪晚期风格,墙身主体由石头建造而成,每栋建筑都包含庭院、露台、拱门、凉廊、壁炉、石檐等构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建筑价值。然而,城市化和自然灾害等多重原因导致了其严重的人口收缩情况,使得村内废弃空置建筑一度多达50 余栋(全村共有115栋)。2005 年,瑞典裔意大利富商丹尼尔·基尔格伦(Daniele Kihlgren)参与塞萨尼奥村分散式酒店项目,并在当年首批买下村落中13 栋空置房屋。出于对塞萨尼奥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完整村落风貌的喜爱,他决定以修复更新现有空置建筑为基础,综合考虑具体空置建筑规模和区位,进而提出最为合理的再利用设计方案。

以该村分散式酒店“石窟”(图3)为例。这是一栋两层的历史建筑,在1970 年代曾经被作为旅馆使用,后来由于人口外迁导致废弃空置。在对其改造过程中,项目人员对整个村庄的建筑元素进行了广泛研究,以确保在更新过程中可以添加正确的历史时期构件,同时通过对比找到与建筑类型和风格最为兼容的材料。项目不仅对室内的壁炉、楼梯、门窗等进行了细致的修复,还在圆形的“石窟”空间中增加了现代化浴室设施,以满足旅客通常的居住需求。此外,项目不仅将空置房屋改造成住宿旅馆,还增加了包括餐厅、酒吧、会议室等多种功能的改造设计,很大程度满足了塞萨尼奥村居民和游客在生活、娱乐、工作上的新需求。

图3 “石窟”酒店建筑的修复更新效果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塞萨尼奥酒店宣传手册改绘httрs://www.slidеshаrе.nеt/Rеаlitаliа/brochure-st-stefano-di-sessanio-e-version

在建筑的室内布置方面,项目通过研究大量的当地历史照片和资料,再现了塞萨尼奥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室内布置和配套设施。从木质家具到室内手工家私,从色彩到版型,都遵循最具当地特色的做法。

分散式酒店项目在塞萨尼奥村当地获得了巨大的支持,绝大多数居民对于保护当地建筑文化、充分再利用现有空置建筑的做法表示认同,并且积极参与各项修复和更新项目。目前,塞萨尼奥村内的分散式酒店客房建筑已经达到32 栋,餐厅、酒吧、会议室等其他功能建筑有8 栋[10],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村内人口收缩导致的建筑废弃空置问题(图4)。

图4 塞萨尼奥村中的分散式酒店分布情况示意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自httрs://www.sехtаntiо.it/sаntоstеfаnо/аlbеrgо-diffusо-hоtеl-аbruzzо/

2.2 本地特色产品与手工艺培育

分散式酒店项目针对本地特色产品与手工艺的培育也提出了多项举措。由于塞萨尼奥村地处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的现实情况反而有利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存续。在阿布鲁佐大区农业发展服务局(ARSSA della Regione Abruzzo)的指导下,项目组鼓励并引导当地居民组建农业种植协会,重点培育本地特色作物,特别是扁豆、莳萝、欧防风等农产品;又聘请本地居民将原材料加工成为特色美食产品,如当地特色的奶酪、肉类、葡萄酒等,藉由餐厅、酒吧、商店等场地向游客销售。通过一系列本地产品的培育和增产,有效地恢复塞萨尼奥村的农牧业和餐饮业,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留在本地的发展机会。

此外,传统面料手工艺品也是塞萨尼奥村的重要特色,是本地居民家庭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该技艺,分散式酒店项目邀请阿布鲁佐人民博物馆对塞萨尼奥村的传统面料制作工艺进行调查,设计开设了“传统手工艺工作坊”(Le Botteghe Artigianali)。该工作坊类似于传统意义上女性居家纺织的空间,配备具有百年历史的面料制作设备,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传统工匠进行指导。同时,工作坊还开设了编织体验课程、烹饪课程、肥皂制作课程、柳条编筐课程等,通过多种形式更好地将本地特色手工技艺传承推广出去。

2.3 区域景观与周边村镇协同发展

塞萨尼奥村周边蕴含大量的特色文化景观遗产,例如梯田、牧场、特色乡土建筑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元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好例证。作为全面应对乡村人口收缩的有效策略,分散式酒店项目明确了保护和促进乡村特色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必要举措。例如鼓励和直接聘用当地居民参与恢复当地景观的工作;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连接各村落间的森林步道,以达到恢复当地特色景观的目的;根据旅客需求量身定制短途骑行“电动宽轮自行车”(e-FatBike)项目;聘请当地居民作为陪同导游,游览周边的“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和“大萨索”(Gran Sasso)山脉小径。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更实现了对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塞萨尼奥村的分散式酒店项目取得成功后,2006 年拉奎拉市政府拨款50 万欧元拉奎拉市于2006 年1 月18 日颁布“区域多期年度预算规定”(Disposizioni per la formazione del bilancio pluriennale ed annuale della Regione),在第8 章节的69~73 条例对于该项资金作出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用于人口收缩问题较为严重的卡尔维肖(Calvisio)、卡拉西奥(Calascio)、卡拉佩拉(Carapelle)等五个乡村分散式酒店项目的开发。这五个乡村以塞萨尼奥村为中心,将临近的村落联为整体[11],通过增加各个村落之间的通达性和联动性,共同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共享项目。例如“徒步旅行”(Trekking Tour)项目,是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在村际之间徒步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如阿特诺谷(Valle dell’Aterno)的自然风光和罗卡·卡拉西奥古堡(Rocca Calascio)等历史遗迹,还可以享受跨村住宿和行李代转等服务,真正实现了村际之间的协同发展与复兴。

3 分散式酒店对我国乡村应对人口收缩问题的启发

当前,我国乡村人口收缩带来的问题不断出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多次提及目前乡村人口流失的严重情况。如何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各界必须面对的宏大议题[12]。意大利分散式酒店模式和塞萨尼奥村典型案例,已经被证实特别适用于恢复和发展具有特色历史文化的乡村,并且作为应对乡村人口收缩问题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这为人口收缩下的我国同类型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3.1 制定科学的空置废弃建筑更新利用措施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了进一步的乡村人口收缩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村内大量房屋的空置甚至废弃。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的乡村用地规模则在持续增长[13]。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就特别强调,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应当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通过多种手段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因而我国乡村可以借鉴分散式酒店模式,以活化更新现有空置建筑为基础,结合当前各自的发展需求,提出多种合理的再利用方案。比如村政府可以购买或租用空置房屋,用于兴办图书室、活动室等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乡村企业购买或租赁闲置房屋,将其改造成生产加工车间;或者在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拆除空置房屋复垦成耕地,等等。

对于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特色乡村,更可以参考分散式酒店模式,优先选择具有本地建造特色的空置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发展可以体验本地乡土文化的住宿和旅游产业,通过渐进式转化策略,逐步解决乡村既有空置建筑再利用问题。同时,严格限制把关新建项目,谨防旅游发展带来的盲目建设,协调统筹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对于本地的建筑改造更新,需要综合考虑村落内建筑特有工艺和材料,兼顾乡村特色的室内陈设,积极推进乡村建筑现代化设施的更新,以满足当地居民对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同时,更新改造需要遵循特色建筑保护方面的要求,切实保持原有乡村整体风貌格局、空间形态和环境。

3.2 推行完善的本地特色产业工艺培育策略

应对人口收缩问题的重要内源动力是乡村自身的特色,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动乡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强调,需要“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以各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14]。然而,许多乡村企业对于传统工艺掌握不精、选材把关不够,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问题严重,无法保证传统特色工艺品质和传统产品特色。分散式酒店项目在深挖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工艺方面有着独特经验,真正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产品,进而带动多源就业和人口回流,并最终实现了乡村整体复兴的目标。

在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的启示下,我国乡村应该全面挖掘拓展本地特色农业与手工业,打造“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15]。一方面,可以鼓励乡村开发特色鲜明且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支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增加乡村人口的就业渠道;并将农业、畜牧业与食品业、餐饮业结合发展,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引导和带动游客消费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深度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且有助于带动当地就业的传统手工艺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力求形成以推广本地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文化复兴为目标的复合型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3.3 提出全面的区域村镇景观协调发展政策

整合区域村镇景观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乡村人口收缩问题的重要手段[16],与我国乡村振兴规划中提出的“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政策相匹配。在塞萨尼奥村的分散式酒店项目中,周边的几个村落与塞萨尼奥村联为整体,利用村落之间旅游资源的协调运作,增强相互之间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形成了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其经验表明,只有区域村镇景观整合互补才能保证未来的良性发展[17]。而我国大多数乡村缺乏与周边区域的有效联系,已有的乡村复兴实践已经证明,仅靠单一乡村独自发展很难适应当前的发展格局,并且会导致景观同质化等负面因素,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村镇景观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

事实上,我国相邻的乡村之间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区域景观作为整体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缓解各个村落内部由于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可促进形成特色互补的区域村镇景观发展模式。在区域村镇景观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乡村景观属性,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对于特色乡村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将多个村落作为整体共同保护和发展,增加相关附属行业的就业机会。因此,推行全面的区域村镇景观协调发展政策,是我国应对乡村人口收缩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积极探索和调整的路径和政策。

4 总结

在人口收缩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乡村发展振兴还存在诸多不足。意大利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在处理空置建筑修复更新与再利用、本地特色产品与手工艺培育、区域景观与周边村镇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乡村应对人口收缩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村镇应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解决人口收缩问题的办法,并最终实现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秀琴,高金龙,陈雯,等.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村庄用地演变: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35(5):645-653.

[2] GIANCARLO D.Albergo diffuso: un’Idea che piace[C].La rivista del turismo,2002: 36-40.

[3] MARCO C.A typical italian phenomenon: the ‘albergo diffuso’[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 685-687.

[4] ANDREA D M,VITTORIO S,ANTONIO L,et al.Recovery of rural centres and ‘albergo diffuso’: a case study in Sardinia,Italy[C].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Zurich,2014(7): 1-7.

[5] TERESA V,GIANCARLO D.Albergo diffuso as a model of original hospit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historical villages[J].Techne,2015(10): 169-178.

[6] MARIA A,LUCA Z.The Italian model of albergo diffuso: a possible way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heritage and to encourag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puseni Nature Park[J].GeoJournal of tourism and geosites,2012(5): 32-42.

[7] GIANCARLO D.Manuale dell’albergo diffuso: l’idea,la gestione,il marketing dell’ospitalita diffusa[M].Franco Angeli,2015.

[8] ANJA R-S.The village as a hotel,tourism-oriented revitalis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 good practice concept for European peripheries?[C].European Rural Peripheries Revalued: Governance,Actors,Impacts.Germany,2016:198-228.

[9] MARIA C G,SONIA P.Small historic centers:from abandonment to new ways of living[C].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servation Maintenance an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Portugal,2017(6): 583-593.

[10] CAROLINA D B.Small town in inland areas: shared landscapes[C].Conservation-Reconstruction: Small Historic Centers Conservation in the Midst of Change.Belgium,2015: 131-139.

[11] ENRICO P,FLAVIA V.The albergo diffuso: an innovative mode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enhancement[C]//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ith Exhibition S.ARCH.Budva,2016: 23-34.

[12] 周恺,严妍,赵群荟.人口收缩情景下的规划政策应对:基于湖南案例的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19(3): 12-19.

[13] 朱金,李强,王璐妍.从被动衰退到精明收缩——论特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收缩型规划”转型趋势及路径[J].城市规划,2019,43(3): 34-40,49.

[14]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15] 严妍.人口收缩情境下的中小城市规划战略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2018.

[16] 李星星.人口收缩背景下湖南省县域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7.

[17] 张颖,陈祖展,孙红凯,等.精准扶贫政策下湖南申家村空置住房整合利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6):109-11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lbergo Diffuso” in Ita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ypical Case of Santo Stefano di Sessanio

Li Tingshen,Zhang Minghao

Abstract: Village is a regional complex with natural,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it ha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production,life,ecology,and culture.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hrinkage,many village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population reduction or even abandonment.Therefore,this paper select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Italian “Albergo Diffuso”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shrinkage,and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classic case,the Santo Stefano di Sessanio,by introducing its experience on restoration and reuse of vacant buildings,cultivation of local special products and handicraft skill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and surrounding villages and towns,aim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coping with the rural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China.

Keywords: Italian Village;Population Shrinkage;Albergo Diffuse;Building Renovation;Local Product Cultiv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0SK17)

作者:李汀珅,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litingshеn1988@163.соm

张明皓,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地域历史与遗产研究所,所长

(本文编辑:安虹)

本文更多增强内容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