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的营造实验
——德国国际建筑展图林根州“未来城市化乡村”项目

玛塔·岛乐-巴扎地 孔洞一

摘 要:秉承百年实验传统的德国国际建筑展在图林根州项目中提出了“未来城市化乡村”的概念。在“再城市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当地的小聚集聚落空间结构特点和老龄化的社会结构,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不能仅以地理范围来界定,而应该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种城市化的社会状态;乡村与城市的界限可以被打破;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德国图林根州“未来城市化乡村”项目代表了对定居点与开放空间和资源系统之间的新的协调关系的探索,其试图摆脱过去对固定的城乡关系和依赖全球化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为新的城乡融合的社会发展机制提供可能。本文通过对图林根项目管理及其两个案例项目的讨论,尝试为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启示。

关键词:德国国际建筑展;未来城市化乡村;分散化城乡聚落结构;营造文化;城乡融合统筹;乡村复兴

引言

德国国际建筑展(IBA: International Bauausstellung)是一个有着百年传统的营造领域实验性概念。其目的是利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问题,并依托一系列具体项目实践来探索未来具有国际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在20 世纪之初的二三十年,IBA 最初是先锋建筑师们表达自身设计思想和实验性作品的长期展览,如1901 年第一届达姆施塔特IBA 成为新艺术运动的标志,1927 年斯图加特IBA 则是柯布西耶、密斯和格罗皮乌斯等人展示现代主义建筑的试验场1927 年斯图加特IBA 在以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担任艺术指导的规划下,由17 位新建筑大师,如勒·柯布西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汉斯·沙鲁恩分别创建了21 座样板房,以此创立了现代城市住宅项目的样板。。二战后的德国重建也有IBA 的贡献,如1957 年柏林IBA 的“国际建筑(Interbau)概念”探索了战后住区重建规划模式。1984 年由柏林国会众议院决议,IBA 被纳入国家支持的城镇现实发展实践项目中。改组后的IBA 延续了德国国际建筑展的名称,但组织方式变为由地方政府(城市或州议会)支持的企业模式,其涉及的营造文化(Baukultur)“营造文化”是德语国家通识的一个综合性建造概念。它描述了人类改变自然或建筑环境的总体行为过程和结果。营造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还包括城镇规划、建筑工程、交通设计、风景园林以及公共空间艺术等相关门类。同时,营造文化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问题也更加广泛而多元。其中,1989—1999 年的鲁尔区埃姆歇公园(Emscher Park)项目成为重工业区改造的经典案例;2003—2010 年的萨安州IBA 项目“转型城市的新视角”概念为萎缩型城市寻找高性能、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参考思路;IBA 汉堡(2006—2013)则通过“跨越易北河项目”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柏林IBA 2020 特别关注开放空间和休憩区[1]

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以“未来城市化乡村”(Zukunft StadtLand)为发展概念的图林根IBA(2012—2023)项目,这一项目致力于城乡融合的营造实验,提出打破城乡界限,以小规模的聚居结构(Siedlungsstruktur)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及社会化组织形式来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在德国中部农业地区基础设施不足和人口流失的“城镇萎缩”背景下,本项目试图以乡村与城镇融合发展的模式,呈现出创新的发展图景模式。秉承IBA 实验性和创新性的传统,IBA图林根项目也旨在探索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乡村发展概念。本文将围绕“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阐述其产生的背景,采用的哲学立场、规划策略、运营方法和项目实践,并联系中国的乡村问题加以讨论,以期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方法。

1 图林根州乡村发展的问题和趋势

1.1 城乡空间特征与结构问题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国家的导向性调控政策使得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出现了再城市化过程(reurbanization)“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历史上第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为: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de-urbanization)。。一些衰退的中心城市再次吸纳了来自乡村地区的缺乏就业机会的人口,乡村地区出现萧条。这些再度繁荣的中心城市与周围一定区域内的乡村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城市社会学意义上的“分离化”(differentiation)“分离化”最早是由社会学家乔治·西蒙(Georg Simmel)提出的社会学名词,是指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分化。在城市学研究中,其常常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危机。现象。因此,这些区域性的城市和乡村面临着空间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问题和挑战。这一现象在德国图林根州尤为突出。

图林根州位于德国中部,属于原东德地区范围,总面积的90%是乡村地区,远高于德国平均值70%。该州城市(≥10万居民)和小镇(人口密度≥150 人/km2)与农村交织分布,形成了一个规模小而密集、中部多中心分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图1)。全州214 万居民分散在664 个城市中,每个城市平均只有3 223 人;超过5 万人口以上城市只有4 个,人口数为1~5 万的城市有29 个;大多数的城镇人口规模在5 万以下[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图林根不具备典型的“城市化”所形成的高密度集中化的都市空间结构,而更偏城乡交织的空间结构,因此,按照城镇分布密度只能将该州划分为人口稠密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这样的空间模式与图林根州复杂的地理环境结合,在不同的空间密度上,呈现出“城市—乡村—景观—连接体”的结构特征(图2)。

图1 德国图林根州村镇分布图(上);德国图林根州人口密度图(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statistik.thueringen.de/datenbank/oertlich.asp 绘制

图2 “城市—乡村—景观—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iba-thueringen.de/绘制

在社会功能和经济结构上,图林根州没有典型的中心聚集特征,而是分散的功能和结构布局。该州的几个主要城市分担了不同的区域性职能,协调分散地共同构建了整个区域的社会功能核心。例如,图林根州的首府和第一大城市爱尔福特(Erfurt)人口21.4 万,有着更多的行政和商业职能。魏玛(Weimar)人口6.5 万,是德国的文化名城,也担当了图林根州的文化核心。而耶拿(Jena)人口11.4 万,是著名的大学城和科研中心。位于东部的格拉(Gera)人口9.4 万,承担了副中心带动功能[3]。另外,在南部的图林根森林和中北部的图林根盆地,分布了众多历史悠久又各具特色的小城市。这些小城市环境优美,有的也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与周围的村镇一起,构成了内涵广泛且相对于城市而言具有差异化的乡村区域。

这样的网络空间结构特点和多元的职能分化,决定了图林根在应对当前再城市化带来的城乡分化问题时,不应采取简单意义上的城乡分离思路,而应致力于建立空间与功能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而这样的空间结构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那些在过去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尚未形成大规模聚集的中小城镇及其周边的乡村地区,也同样不具备典型的“城乡二元格局”,而是有着与德国图林根类似的“城市—乡村—景观—连接体”的结构特征。

1.2 人口萎缩背景下的城乡融合

从历史人口规模看,图林根从两德统一后的1990 年代开始就一直呈现衰减趋势。这一趋势在2008 年以后的“再城市化”的影响下更加突出。图林根州内的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外地,再加上其特殊的城乡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得该地区很难形成规模聚集性的大都市区域,因此导致本地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人口动力均较弱。另外,从人口结构来看,图林根的人口结构面临老龄化的趋势。根据州统计数据,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达23.2%,40~64 岁人口占38.6%,而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占13.1%。不同区域的人口年龄分布也有差异:在图林根森林和图林根盆地北部地区,65 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30%左右,并且呈上升趋势[4]。从中远期来看,老龄化引起的区域发展问题可能导致劳动力(18~65岁)潜力急剧下降。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图林根州将面临26.6 万劳动力的缺口。人口结构问题带来的乡村萎缩正成为该州的严峻挑战。

在图林根地区小聚落、多元分散的空间结构背景下,如果保持以往的城乡分离发展模式,必然会加剧这种人口负增长的恶化趋势,引起低密度地区的进一步萎缩和高密度地区的动力丧失。中国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即内陆劳动输出大省由于劳动力流失而丧失自身发展动力的问题。因此,德国图林根州面临的人口发展问题具有国际共通性。

1.3 城乡融合下的高品质生活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表面来看是一组矛盾。城市生活要求精细化分工、制度化管理和密集型劳动,但其也为城市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活问题:“我们变得精打细算,以至于不再关心事物的运作方式,而只关心他们给人的速度和外在印象”[5]。乡村生活图景则更让人们更加切近自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安定的内心价值:“人们正从村庄迁移到城市。而在那里,他们梦想乡村生活”[6]。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下,人们一方面需要城市化的过程,让自己不断融入城市中、参与到工作分工中去;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文化归属的需要,人们也对乡村产生渴望。

而在图林根这样的一个城乡分散结构的地区,城市中的工作关系并没有隔断人们对乡村的留恋。人们也会因为向往田园生活,而把公司和办公地点迁到乡村。很多人因此在城和乡拥有两个定居地。城乡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对城市或者乡村的判定,已经不能拘泥于简单笼统的地理空间概念,而应该更加综合地考虑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模式和地域归属等问题。图林根有很多城镇内有风景优美的城堡、剧院和博物馆以及街道和广场等历史建筑,再加上田园牧歌的乡村风光和民间社会团体每年举办的数百个节庆活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高品质环境(图3)。图林根州有94 家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小城镇,为地方就业提供了很多岗位。城市与乡村间的日常通勤以及具备城市功能特征的乡村生活也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例如:社会正义和平等机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优化利用,可持续的节约环保生活,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等。乡村这种社会自发维持关系的模式,正如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乡村社会生活需要依靠“礼”来规范[7]的观点,德国乡村社会也同样可以有“虽然不在城市,但比城市过着更好的生活”的感受[8]

图3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图林根乡村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2 IBA 图林根概念思想和运营策略

2.1 “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的思想基础

基于IBA 的传统,图林根项目开展了广泛的跨学科讨论和深入的调研。最早见诸文献的“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是2007 年IBA 图林根与魏玛包豪斯大学从城乡规划新思维角度提出的。此概念指出需要评价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概念范畴与我们的文化生活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现实差距[9]

IBA 图林根综合考虑了哲学层面的多个理论思想。基于对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反思,欧洲很多城市研究者意识到: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的完全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区域不可阻挡的扩张和资源消耗。德国联邦政府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将我们的时代称为“短暂的世纪”[10],美国社会学家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将这种城市化引起的问题视为时代的最大挑战[11]。随着网络化和劳动分工,城乡一体融合,城市主义的思想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因此,大型的叙事性的城市规划模式必须自我检讨,而应回归到乡村,以节约资源的可持续方式重新定位。正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所言:“景观是我们意识之内和我们意识之外的趋势的融合。我们目前对城市的痴迷是高度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您不了解乡村,就无法了解城市”[12]。因此,我们需要放弃传统的大城市集中性特权,放弃对乡村的刻板认识。

在空间规划科学发展历史中,“城市”概念的产生曾经历了针对边界的大讨论。而今天定义“城市”时,却不能仅以地理范围来界定,而应该将其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至少是以工业社会为背景而塑造的一种城市化的社会状态。这种思想在其他德语地区也有先例,城市评论家阿德里安·内夫(Adrian Naef)和城市历史学家安德烈·科尔博兹(André Corboz)曾将瑞士整个国土视为一个网络化的城市[13-14]。而当代中国也有政策提出“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到城乡融合”[15]的次序关系,以及城乡二元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这种解除城乡二分法的思想,在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名著《空间的产生》一书中有着重阐释[16]。另外一位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也在他的《我们从未现代过》一书中,提出不存在人为分割的城市和乡村,他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从未存在过,而只是被现代性思维人为割裂开了,城市与乡村的合作意味着更加精细而微妙和多样的功能网络以及合作与分工的深化,以此共同担负起城乡新关系的责任。未来的城市和乡村融合,代表了定居点和开放空间和资源系统之间的新的协调关系的探索,将摆脱过去依赖社会阶层和全球化资源开放的不可持续性,也将为新的社会发展机制提供可能。

基于上述思想的影响,IBA 图林根以图林根州为实验基地,提出了“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即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劳动界限的消失,传统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打破,其所代表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习惯和价值观也会得以重构。由此引导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法的诞生,从而使得城乡人们日常生活变得相似;由此产生乡村地区和城市的营造文化结构和功能的改良与发展,从而形成未来城市化乡村的发展模式[17]

2.2 IBA 图林根项目的运营

从组织构架上看(图4),IBA 由德国联邦内政和建设与乡村部(BMI: Bundesministerium des Innern,für Bau und Heimat)下设的营造文化和城镇建设与遗传保护司(Referat Baukultur,Städtebaulicher Denkmalschutz)进行总体协调,同时也受到项目所在州或城市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图林根IBA 项目由BMI 与图林根州政府共同出资,委任理事会组建企业进行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理事会主席由本文第一作者玛塔·岛乐-巴扎地博士担任。

图4 IBA 图林根组织架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iba-thueringen.de/绘制

IBA 图林根的项目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1—2015 年为公共讨论和项目征集阶段,这段时间内,对相关项目有兴趣的团体或个人可以与IBA 取得联系,通过组建行动小组参与IBA 项目的评比,被选中的项目可以获得IBA 的资助并启动实施。2015—2019 年是项目评估和重新审议阶段,主要决定资金的发放、法定的听证和委托与监督。在此阶段,IBA 图林根需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实验,制定评估策略,实现对各项目的监督和推进。这个阶段可以对上一个阶段已经入围的项目进行重新考量,也可以加入新的项目。每一次项目的审议,都需要有广泛的听证会和专家讨论决议。截至2019 年,共有将近250 个项目被提名,在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下,其中约30 个项目被选出。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很广,从单体的建筑改造到城市区域更新,从农业开发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覆盖了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三阶段是2020—2023 年项目进度审核和成果评估阶段。IBA 图林根需要对管辖范围内的项目进行从申请到批复、审核、结束等进程的管理和监督,确定批准进行的项目责任人和具体的项目周期完成程度。在2023 年最后的一个财政年度,IBA 将会给支持的所有项目作出最终的评估报告,并完成自身的项目运营使命。

2.3 IBA 项目的具体策略

IBA 对不同的发展问题都提出具体的策略。例如,针对人口萎缩带来的图林根乡村发展问题,IBA 制定了经济方面和空间规划方面的策略和措施[18]

2.3.1 经济策略方面的问题和措施

问题一:抑制乡村经济下滑,巩固乡村经济基础。具体措施:提升区域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和开放性文化,发挥员工的创新力量,确保交通可达性,确保高性能的宽带覆盖等。

问题二:人口吸引和人才引进。具体措施:跨区域和地区间的合作,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多样化的服务,确保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

问题三:乡村相关利益群体的协作与矛盾缓解。具体措施:制定跨领域与跨专业的协作制度,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制定区域协调与未来发展计划。

2.3.2 空间规划方面的程序

(1)区域与乡村发展计划与研究。分以下6 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乡村区域背景情况;

第二步:分析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减少乡村土地限制和资源浪费的状况;

第三步:制定发展目标和适当的阶段评估;

第四步:制定发展战略、行动纲领和具体的项目措施;

第五步:制定区域项目标准并选择资助项目;

第六步:评估并执行实现项目。

(2)区域管理

区域管理是一个不需要投资建设项目应对“空心化”的措施。其中分为多个方面:建立区域网络,并制定区域发展概念(比如图林根地区的未来城市乡村概念),同时提供项目咨询、项目评估、过程控制、监督、计划落实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3)空间规划方面的投资策略也有几方面

●村落更新与发展:对村落发展进行研究与规划,考察得出基本的保护性框架、产业与空间发展计划等。

●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暖气、宽带通信网络、区域交通系统网络的建设。

●农村土地所有权重组与乡村景观规划:对乡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并实施更新过的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农林用地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和保护性用地规划等。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旅游服务点规划、路线规划与特色景点维护等。

在这样的策略下,IBA 图林根旗下已有近30 个批准的建设项目(图5)。其中有11 个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表1),包括:以旅游开发为导向的图林根海(Thüringer Meer),作为企业总部大楼的阿波尔达艾曼大楼(Eiermannbau),以及古建维修的施瓦茨堡修复(Schloss Schwarzburg)等[19]

表1 官方选出的11 个正在建设中的IBA 图林根重点项目

资料来源:https://www.iba-thueringen.de/projekte/liste/

图5 IBA 图林根项目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iba-thueringen.de/绘制

3 IBA 图林根典型项目

3.1 阿波尔达市的“艾曼大楼”乡村创新研发基地项目

由于图林根地区分散的城镇结构布局,小城镇地区的高空置率已经成为困扰乡村地区发展的严重问题。在图林根核心城镇带边缘的阿波尔达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因人口结构问题而衰退的工业城镇。其中在小镇中心,有一处由著名建筑师易格·埃尔曼(Egon Eiermann)于1938 年设计建造的现代主义建筑“艾曼大楼”,曾经被用作工业厂房,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建造之初旨在形成以阿波达为中心的辐射状城市发展结构[20]。但由于两德统一后的人口流失潮,自1994 年开始这里就变成了“空置建筑”。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不曾探索对它进行再利用。IBA 图林根认为这里非常符合自身的发展理念,决定把它改造为乡村创新研发基地。从德语语法构成角度出发,IBA 图林根也把“空置”(Leer)看作“可利用资源”(Gut),形成了“空的可利用建筑”(Leergut)这样一个词语创新点。改造自2016 年开始,2018 年IBA 图林根总部入驻了这座建筑,另外一个乡村创意孵化器的项目也将与此运行,把“艾曼大楼”作为未来的创意产业园。整个项目周期将从2016 年持续至2023 年。其中,2016—2018 年为项目研究与讨论阶段,主要解决社会意见征集和项目审查的问题;2019—2020 年为项目建设阶段;2021—2023 年将建成乡村产业孵化器。通过与魏玛包豪斯大学、图林根州文化与乡村发展部门紧密合作,该项目积极开展规划设计和社会性组织活动,兼顾乡村创意、社区服务、教育培训、餐饮旅馆等内容,为企业团体和自由职业者提供免费的创意产业办公场所。目前,“艾曼大楼”已经成为带领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图6)。

图6 “艾曼大楼”项目改造

资料来源:左上为www.der-eiermannbau-apolda.de;左下为Martin Schramme;右图为作者根据https://www.iba-thueringen.de/绘制

3.2 施瓦兹河流域的乡村复兴

图林根南部的施瓦茨河流域是风景如画的山谷。这里有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具有小型聚落结构和浓厚乡村特色的建筑群和田园景观。特别是以施瓦茨堡城堡(Schwarzburg)为代表的特色古堡和小镇,让施瓦茨河流域有过辉煌的旅游目的地的历史。1990 年后,体制变革使得当地旅游业急剧衰退,近20 年内经历了农业和林业方面剧烈的文化景观变迁。这个地区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在IBA 的支持下,2017 年该地成立了“施瓦茨河流域未来工作室”(Zukunftswerkstatt Schwarzatal),其目的就是应对现有的老龄社会带来的高空置率和基础社会匮乏的现象,寻找发展动力和人才吸引力(图7)。

图7 施瓦茨河流域未来工作室的乡村房屋共享经济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iba-thueringen.de/绘制

在这个工作室的倡议下,很多当地的利益相关人士参与了讨论和项目建设,包括村镇负责人、社区团体、企业和地方志愿者。他们心怀的共同目标是“不愿意看到当地萧条窘境”。在IBA 的资助下,他们开展了很多提振兴旅游业和吸引外来人员的措施,并引入了“乡村房产共享经济”,通过租赁和建房实现循环经济。例如,施瓦茨每年举办一次“夏日清凉节”,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秀避暑旅游资源,吸引了附近城市甚至跨州的游客到来。同时,他们也积极投资一些老旧服务设施的改造,如一些老咖啡馆、老酒店和传统节庆等被陆续复兴。在开放的政策支持下,该项目鼓励外来人员到这里建造度假别墅和创意工作室。其中,来自耶拿的新锐建筑师莉娜·玛丽亚·门特鲁普(Lina Maria Mentrup)在施瓦茨堡建造了第一个自己设计的度假别墅,她也因这样的设计创意获得了2019 年的图林根州建筑奖[22](图8)。“施瓦茨河流域未来工作室”还有更多的乡村建筑改造实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造项目是原18 世纪魏玛大公国领主的度假庄园(Reichsgästehaus)的历史建筑群改造(2014—2020 年)。其由IBA 和州政府提供资金,新返修后的城堡庄园被命名为“施瓦茨河流域未来工作室”的驻地,作为流域乡村振兴的基地。同时该地也靠承办会议婚庆、文艺演出、旅游展览等大型活动,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文化地标吸引力。

图8 2019 图林根建筑奖:莉娜·玛丽亚·门特鲁普设计的度假别墅

资料来源:https://www.architektur-mentrup.de/

4 总结与启示

IBA 图林根的“未来城市化乡村”项目秉承了德国国际建筑展对营造文化的实验传统,为分散化、小聚落结构下的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实验探索。IBA 图林根通过对城乡割裂思想的反思,从城乡空间结构、社会人口和生活品质等方面加以分析,又综合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等综合学科哲学思辨讨论,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图林根的地理环境和城镇格局为这样的“未来城市化乡村”提供了天然的实验环境,依靠丰富而多元的乡村环境资源,从生活方式、产业创新等方面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依托于IBA 百年项目实验的传统和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制度,IBA 图林根对该地区的乡村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策略和措施,通过近30 个实际项目的应用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预期效果。本文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也证明了IBA 的“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的可操作性。

与IBA 其他的项目一样,图林根的“未来城市化乡村”概念也可对其他国家类似的乡村萎缩状况治理与改善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也处于复杂的混合状态,乡村规划的理论很多依然是以城市为主体的二元割裂。而在未来,中国的城乡二元必将走向城乡一元、城乡统筹[21-22]。同时,国家也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23]。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统筹理论与方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内陆省份的人口输出大省,也具备类似于图林根的城乡空间网络分布格局,也同样有着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诉求等综合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IBA 图林根的概念,从“城乡融合”的理念出发,在统一的组织和资金支持下,利用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地方活力,从而实现乡村的内生型发展。总体而言,IBA图林根项目的“未来城市化乡村”的概念,为小规模、网络化结构的城乡地区提供了一个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案例探索,可以为二元化格局下的分散化城乡地区发展提供哲学思想、空间规划结构、管理运营形式、措施方法和案例选择方面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IBA Hamburg,eds.Zur Zukunft Internationaler Bauausstellungen,Netzwerk IBA meets IBA[G].Berlin: Jovis Verlag,2010.

[2] Thüringer Ministerium für Infrastruktur und Landwirtschaft.Demografiebericht 2016: Teil 2 Herausforderungen und Handlungsansätze bei der Sicherung ausgewählter Schwerpunkte der Daseinsvorsorge[R].Erfurt,2016.

[3] 图林根州统计数据库[EB/OL].(2018-07-19)[2020-01-15].www.statistik.thueringen.de.

[4] 图林根州统计年鉴[EB/OL].(2018-07-19)[2020-01-15].https://statistik.thueringen.de/presse/2019/pr_172_19.pdf.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5.

[6] SCHÖNFELDER K.IBA Magazin 2018[M].Erfurt,2018: 49.

[7]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WÜStenrot Stiftung.Studio Urban Landscapes[R].Berlin,2015: 123.

[9] BARZ-MALFATTI H,GUERRA M W.Stadtland Thüringen.Wege des Städtebaus[M].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Thüringer Ministerium für Bau und Verkehr,eds.Weimar: Verlag der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2008.

[10] Wissenschaftlicher Beirat der Bundesregierung Globale Umweltveränderungen.Der Umzug der Menschheit: Die transformative Kraft der Städte (Zusammenfassung)[G].Berlin,2016: 9.

[11] SASSEN S.A Sociology of Globalization[M].Norton &Company,2007.

[12] MACLEOD F.Rem Koolhaas and the New Frontline of Transformation [EB/OL].(2014-10-05)[2020-07-15].https://www.archdaily.com/553770/remkoolhaas-and-the-new-frontline-of-transformation.

[13] NAEF A.Die Städter[M].Frankfurt Main,2011: 126.

[14] CORBOZ A.Die Großstadt Schweiz oder Zur Notwendigkeit und von den Abhängigkeiten einer Stadtplanung[M]// HELMS H G,eds.Die Stadt als Gabentisch.Leipzig,1992: 155.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2019-04-15)[2020-03-1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5/content_5388880.htm.

[16]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17] IBA Thüringen.Machbarkeitsstudie/ IBA.Konzept Thüringen[R].2011.

[18] IBA Thüringen.StadtLand Magazin zur Zwischenpräsentation der IBA Thüringen Ausgabe 5[R].Erfurt,2019.

[19] IBA Thüringen Projekte[EB/OL] .(2018-07-20)[2020-01-15].https://www.iba-thueringen.de/projekte/liste/.

[20] PEHNT W.Egon Eiermann.Deutsche Olivetti[M].München,2019.

[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一)[J].城市规划通讯,2019(10): 1-4.

[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二)[J].城市规划通讯,2019(11): 5-7.

[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J].城市规划通讯,2018(3): 1-4.

Experi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IBA “Future Urbanized Village” Project in Thuringia,Germany

Marta Doehler-Behzadi,Kong Dongyi

Abstract: The IBA project with a century-old tradition of experiment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uture Urbanized Village” (Zukunftes Stadtland) in Thuringia,Germany.In the process of “re-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small settlements and the aging social probl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needs to be rethought.Cities cannot be defined by geographical scope,but should be defined as a “lifestyle” or as an urbanized social state.The boundaries between village and city can be broken.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an meet diverse social nee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Future Urbanized Village” represents the exploration of new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ttlements and open spaces and resource systems.It gets rid of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past dependence on fixed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globalized resources,an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a new social metabol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 of the IBA Thuringia und two practical cases,we can also have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future urbanized village”.In addition,discussions related to China‘s practical issues also run through every chapter.

Keywords: International Bauausstellung;Future Urbanized Village;Decentralized Urban-Rural Settlement Structure;Baukultur;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Revival

作者:玛塔·岛乐-巴扎地,博士,IBA图林根首席执行官。marta.doehler-behzadi@iba-thueringen.de

孔洞一(通信作者),波恩大学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kongdongyi@gmail.com

(本文编辑:顾春雪)

本文更多增强内容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