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副首相聚焦规划政策改革,以应对住房危机
英国副首相安吉拉·雷纳(Angela Rayner)于2024 年12 月13 日致信住房行业利益相关方,详细阐述了政府如何通过《国家规划政策框架》(NPPF: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应对住房危机的新政策方向。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应对住房危机。首先,为更加科学地评估住房需求,政府引入了一种标准化方法,以现有住房存量为基准,同时加强对住房可负担性的关注。此举旨在优先满足需求最为紧迫的地区,确保全国每年建成37 万套住房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更新了绿带政策,采用序列式开发方法(sequential approach),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按照优先次序使用不同类型的土地,以实现更高效的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开发优先使用棕地,其次是低效利用的“灰带”土地,而绿带开发仅作为最后手段。并且,所有绿带开发项目必须遵循“黄金规则”,即提供显著的公共利益,如可负担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地。同时,政府将于今年发布关于“灰带”定义的进一步指导。
为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政府将额外提供1 400 万英镑,帮助地方规划当局应对NPPF 更新带来的新要求。此外,政府还提高了规划申请费用,包括住宅和小型项目的申请费用,并计划未来推出个性化收费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地方当局的资源管理能力。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资源和提升执行能力,为英国住房供应注入新的动力。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776bdb29986e7da2629c5e8/Letter_from_the_Deputy_Prime_Minister_to_stakeholders_-_Building_the_homes_we_need.pdf
英国政府公布下一代新城镇计划,推动大规模住房建设
英国首相基尔· 斯塔默(Keir Starmer)于2 月13 日公布政府的新城镇发展计划,旨在大幅增加住房供应,解决英国长期存在的住房危机。该计划被视为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行动,预计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多个新城镇,每个新城镇至少提供1 万套住房,并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学校、医疗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等。
根据政府已公布的数据,已有超过100 处潜在选址提交申请,显示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新城镇计划的积极响应。此外,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以打破长期阻碍住房建设的障碍,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资金投入,在未来5年内推动建设150 万套新住房,并实现对社会住房和可负担住房的最大支持。政府的目标不仅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更是通过规划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长期经济增长。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governmentunveils-plans-for-next-generation-of-new-towns
英国政府加速推进“牛津—剑桥增长走廊”,促进区域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
1 月29 日,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宣布,政府将加快开发“牛津—剑桥增长走廊”(Oxford-Cambridge Growth Corridor),预计到2035 年,该走廊可为英国经济增长贡献780 亿英镑。该计划将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兴建住房和研究设施等措施,推动该地区成为英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这一举措是在财政大臣宣布国家财富基金(National Wealth Fund)和投资办公室(Office for Investment)将采取新策略推动英国各地区域增长之后推出的。在具体实施方面,政府将优先推进“东西铁路”(East West Rail)项目,以加强牛津与剑桥之间的交通连接。该铁路线路计划于今年启动从牛津至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的新服务,进一步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此外,政府还将调整公共投资决策框架《绿皮书》(Green Book),以确保投资惠及伦敦和东南部以外的地区,实现更均衡的发展。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reeves-iam-going-further-and-faster-to-kick-start-the-economy
英国国家信托启动大型生态恢复计划
英国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为庆祝其成立130 周年,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到2030 年修复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共计25 万hm2的自然景观,相当于大伦敦面积的1.5倍。这项计划将覆盖泥炭地、林地、草地、湿地和盐沼等多种生态系统,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等全球性危机。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健康和连接栖息地,该计划预计支持多达10 亿条蚯蚓的土壤生态系统,并为濒危物种提供稳定的栖息地。
计划的实施包括多个重点项目。例如:在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伦特(Lunt)地区的植树造林项目将扩展默西森林(Mersey Forest)网络,提升区域的碳储存能力和生态价值;在什罗普郡丘陵(Shropshire Hills)修复草地和湿地,为濒危鸟类杓鹬(Curlew)提供繁殖地,改善本地生态平衡。此外,还将通过水位管理和植被多样化提升泥炭地的生态功能,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沿海区域,保护和扩展盐沼,帮助缓解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支持沿海生态系统。
国家信托计划与农民、地方社区和环保组织密切合作,确保生态修复与地方经济和文化需求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邀请当地志愿者参与植树和湿地恢复项目,同时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这一计划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如生态修复技术员、项目管理人员和社区协调员等岗位,不仅实现生态目标,还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潘凌子)
资讯来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25/jan/10/national-trust-to-restore-nature-across-area-bigger-thangreater-london
巴黎市通过《生物气候地方规划》
2024 年11 月, 巴黎市通过了法国首个《生物气候地方规划》(PLUb: Plan local d’urbanisme bioclimatique)。该规划确定了未来几年首都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应对气候挑战的同时改善巴黎市民的生活环境。PLUb 的几大目标包括:(1)人人都能在巴黎有所居——强化各类住房建设的政策工具,以更好地满足巴黎市民的居住需求;(2)构建应对生态危机的韧性巴黎——致力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以提升城市适应高温和洪涝的能力,保护现有绿地并新增绿色空间;(3)重新思考建筑模式——强调优先对现有建筑进行翻新,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4)打造“15 分钟城市”服务体系——通过完善邻近可达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四项目标都包含创新举措,详情可见:https://www.paris.fr/pages/le-plan-local-durbanisme-plu-2329。 (刘天竹)
巴黎市议会授予塞纳河“荣誉市民”称号
巴黎市议会通过决议,授予塞纳河“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其对首都历史文脉与城市精神的核心贡献。这项决定旨在强化对塞纳河的保护力度,并推动其生态与文化价值再生。这一历史性的人文致意或标志着河流法律主体地位认定的开端。
自人类最初沿河岸定居起,塞纳河便持续滋养着这座城市。它不仅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地标之一,还是一座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在经历过20 世纪数10 年的污染后,其生态系统正逐步复苏。
巴黎市议会决定授予塞纳河“荣誉市民”称号这一象征性举措是法国法律系统思考认可塞纳河法律人格的一部分。被赋予法人资格意味着塞纳河将享有以下权利:一是保护权;二是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的原始状态保护权;三是遭受环境破坏时的生态修复权。 (刘天竹)
资讯来源:https://www.paris.fr/pages/paris-accorde-lacitoyennete-d-honneur-a-la-seine-une-reconnaissance-historique-30150
荷兰乌得勒支省发布《扩建地区绿地建设指南》
荷兰乌得勒支省最新的《环境条例》(Omgevingsverordening)规定,新增50 套以上的住宅类建设项目必须同步建设相应规模的公共绿地、水域和公共休闲空间。为协助各地市政部门与开发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乌得勒支省政府发布了对应的《扩建地区绿地建设指南》(Handreiking Groen bijuitbreidingslocaties,下称《指南》),以确保建设居民可观、可达、可体验的高品质城市绿地,将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来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指南》提出了“自然景观到户绿色通道”“平衡五环模型”两大规划工具箱:前者针对绿地可达性、连通性和休闲设施服务提出具体建设指标;后者则用于评估城市扩建区域在生物多样性、空间可达性、水资源平衡、居民健康保障、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品质考量。此外,为系统性地保障方案落地,《指南》还提出了“组织协作—探索潜能—可行性研讨—纳入环境规划”的具体流程框架,并列举了蒙特福特(Montfoort)、朗德维南(Ronde Venen)、阿默斯福特(Amersfoort)三地的最佳实践案例作为参考。该版指南文件也是继2023 年《新住房区域建设指南》(Handreiking Nieuwe Woongebieden)的评估跟进后续。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stadszaken.nl/artikel/7182/provincieutrecht-helpt-gemeenten-met-handreiking-vergroeningwoningbouw#:~:text=Provincie%20Utrecht%20helpt%20gemeenten%20met%20handreiking%20vergroening%20woningbouw,-Klimaat%20%26%20DuurzaamOpenbare&text=Uitbreidingslocaties%20met%20meer%20dan%20vijftig,van%20de%20provincie%20Utrecht%20voor
莱顿中央火车站片区可持续交通枢纽将进行改造
莱顿(Leiden)是荷兰高密度城市群兰斯塔德地区(Ranstad Region)的重要枢纽城市,近期该市公布了其中央火车站片区的可持续交通枢纽改造计划。此项改造是荷兰政府交通工程与空间多年规划计划(MIRT: Meerjarenprogramma Infrastructuur Ruimte en Transport)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近期已经进入方案预审公示阶段,旨在研究改善火车站周边区域的多维交通集散与城市更新改造。
该方案的核心策略是在提升火车站和公交枢纽站整体客运承载能力的同时,扩容附属慢行交通停车设施,并强化多种交通换乘空间与莱顿历史中心城区及生物科学园之间的功能空间联结。该片区改造围绕高密度城市建设、交通可达性提升、高质量城市空间优化三个主题。该项目从方案研究到推进建设的全过程,莱顿市政府将与荷兰铁路公司、本地居民和社区组织等密切合作,在决策推动过程中保证公众参与,以实现平衡包容的建设方案。该项目设计的核心措施是对位于中央火车站前广场的现有公交枢纽站进行迁移,为步行和骑行释放更多空间,确保安全贯通的慢行交通体验;并为中央火车站增设一个新的到达站厅和额外的站台入口,以容纳迅速增长的客流。目前方案提供了三种空间解决方向,具体决策将在2025 年进一步深化推进。 (李舒扬)
资讯来源:https://www.benthemcrouwel.com/news/mirtleiden-centraal
俄多部门联合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1 月,俄联邦政府首脑米哈伊尔·米舒斯京(Михаил Мишустин)批准新的《俄罗斯空间发展战略2030》(СПР2030)文件。俄联邦经济发展部与其他职能部门将共同制定该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保持平衡良好的空间发展体系,实现国家目标,形成最佳的经济地区组织形式,发展构成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框架的关键性城镇。
创建统一的关键性城镇名录成为此次创新点。关键性城镇包括:城市群;行政中心;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投资项目的城市;确保国家安全和维护关键基础设施的城市;重点地区中心的定居点(包括农村定居点)等。发展以上关键性城镇的优先任务包括: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满足吸引人才、交通现代化以及扩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需要。
实施计划的一大重点是未来国土开发向东方和南方的转向——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在远东、西伯利亚和亚速黑海地区培育新项目,发展新生产,提升新物流能力,同时通过国内劳动力流动等方式来满足以上发展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以加强在以上区域的国际贸易联系。实施计划将提高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北海航线、太平洋沿岸海港的效率,以及加强连接这些港口和物流中心的交通设施建设。
下一步,实施计划将根据战略文件制定以交通、能源和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职能部门与区域计划”,旨在重新定位国外市场,加速运输和物流走廊的发展,同时消除部分地区的投资风险。 (李文墨)
资讯来源:https://www.economy.gov.ru/material/news/plan_po_realizacii_strategii_prostranstvennogo_razvitiya_minekonomrazvitiya_podgotovit_v_techenie_treh_mesyacev.html
俄罗斯经济特区投资吸引力评级结果出炉
2024 年12 月17 日,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与俄罗斯产业集群、科技园区、经济特区协会共同开展了全国第8届经济特区投资吸引力评级工作,确定近期国家经济投资领域的最具潜力地区。经济特区政策在俄联邦推行19 年来,已成为国土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它在工业、科技、物流等产业发展方面表现优越,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目前,俄罗斯经济特区中处于实施阶段的项目共有1 300 个,投资总额达6.3万亿美元,已提供15 万个就业岗位。
截至目前,俄罗斯27 个区域中有33 个经济特区接受此次投资吸引力的评估,包括24 个工业生产区、7 个技术创新区和2 个港区。评级结果显示:“最具活力经济特区”第一名提名是库里宾(Кулибин)经济特区;“人居舒适型特区”第一名提名是乌里扬诺夫斯克(YлbЯHOBCK)经济特区;“稳定增长型经济特区”第一名提名是阿尔加(Алга)经济特区。 (李文墨)
资讯来源:https://www.economy.gov.ru/material/news/minekonomrazvitiya_i_akit_rf_predstavili_itogi_viii_nacionalnogo_reytinga_investicionnoy_privlekatelnosti_oez_rossii.html
日本以地方城市为核心展开“地区生活圈”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县级以下的国土形成规划,日本国土交通省于2024 年9 月成立了“地区生活圈专家委员会”(下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并讨论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生活圈”形成的方式以及应实施的各项措施。2024 年12 月,委员会对“地区生活圈”的定义和建设意义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地区生活圈指通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整合居民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交通、福祉与商业等多领域服务,构建功能多元、资源高效的区域单元。其核心理念在于“共助”,即通过官民协作、数字技术与资源整合,突破传统行政边界与行业壁垒,优化服务供给效率,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区生活圈的形成对国土形成规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直接响应了《第五次国土形成规划》提出的“国土均衡发展”目标,推动人口和资源的区域间再平衡;(2)强化了日本对抗“存量社会”问题的战略部署;(3)推动了国土形成规划中“生活圈与生态圈融合”的实践。 (邵帅 邓奕)
资讯来源:https://www.mlit.go.jp/policy/shingikai/s104_chiikiseikatu01.html
东京都打造“城市开发对口支援平台”,精准解决地区问题
为应对城市规划中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挑战,东京都多摩市于2024年11 月启动了“城市开发对口支援平台”,通过构建官民学(政府、企业、大学、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平台,精准解决地区问题,提升城市开发的效率与可持续性。该平台致力于将地方政府的需求与大学、企业和NPO 等主体的技术和专长进行高效对接,以多方协作方式推动城市规划项目的实施,其主要特点为:(1)需求驱动的对口支援平台,(2)资源整合与多方协同,(3)动态优化与持续反馈。
“城市开发对口支援平台”通过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解决了传统城市开发中因资源不足或技术缺乏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尤其在智能交通、绿色基建等技术密集领域,该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平台整合,学术研究成果和企业技术能力得以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城市开发项目注入了创新活力。此外,其通过赋予地方政府、企业与社区更大的参与空间,构建了从“问题发现”到“方案执行”的完整闭环,体现了协作治理模式在复杂问题解决中的潜力。 (邵帅 邓奕)
资讯来源:https://www.toshiseibi.metro.tokyo.lg.jp/seisaku/tama/shien.html ;https://www.matching-system.metro.tokyo.lg.jp/
新加坡公布2025 年新版总体规划草案,打造四大经济门户与韧性城市
3 月,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公布《2025 年 总体规划草案》( Draft Master Plan 2025,下称 总规草案),规划未来10~15 年的国土发展战略。此版总规草案以“四大经济门户”为发展核心:东部依托樟宜机场(Changi Airport)第五航站楼和樟宜航空产业园(Changi Aviation Park);西部聚焦将于2040 年建成的全球最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士港(Tuas Port);北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市中心则尝试通过莱佛士园( Raffles Place Park)改造、滨海南岸(Marina South)康养景点和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住宅项目注入新活力。
总规草案贯彻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MND: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特别强调的“韧性规划”理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总规草案中的市中心混合用途开发比重显著增加。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等传统商务区将引入更多住宅,包括部分建屋发展局(HDB: 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组屋项目,以打造“24 小时活力社区”。
总规草案公布之时, 公众咨询同步启动, 重点针对裕廊飞禽公园(Jurong Bird Park)、裕廊山(Jurong Hill)改造和长岛计划(Long Island)等项目征集创新方案。此前针对杜佛森林走廊(Dover Forest Corridor)、武吉知马赛马城( Bukit Timah Turf City)等地征集的意见已催生多个生态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示范案例。相关分析认为,该版总规草案标志着新加坡的发展战略从高效发展向包容性可持续增长转型。 (蔡晓倩)
资讯来源: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watch/urasdraft-master-plan-2025-guide-singapores-land-use-developmentnext-decade-4860491
新加坡铁路走廊将新增女皇道和史达蒙环路两大社区节点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拉贾(Indranee Rajah)近日宣布,全长24 km 的铁路走廊(Rail Corridor)将新增女皇道(Queensway)和史达蒙环路(Stagmont Ring)两处社区节点。其中,女皇道节点将于2027 年建成,规划包含追溯种植园历史的文化展廊和纪念花园;史达蒙环路节点则计划于2035 年配合滨海市区线(Downtown Line)新建地铁站同步开放。
目前铁路走廊已开放21 km,沿线已有4 个社区节点投入运营, 包括克兰芝(Kranji)、泛岛快速公路(PIE: Pan Island Expressway)高架桥下区域、武吉知马老火车站(Bukit Timah Railway Station)、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第5 个节点将于2025年在武吉知马消防局(Bukit Timah Fire Station)旧址开放。剩余未开放的3 km 路段将随区域开发逐步解禁,其中包括克兰芝(Kranji)—兀兰关卡(Woodlands Checkpoint)段和丹戎巴葛老火车站(Tanjong Pagar Railway Station,计划于2028 年修复完成)附近段,当局同步就后者的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公众意见。 (蔡晓倩)
资讯来源: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newcommunity-spaces-for-rail-corridor-in-queensway-stagmont-ring
中东地区已成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建设最大目的地
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Griffith Asia Institute)的报告,2024 年,中东地区成为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建设的最大目的地,项目建设投资总额达到约390 亿美元。其中,沙特阿拉伯位居榜首,项目建设投资额达到约190 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00%,首都利雅得地铁的工程建设项目占该国投资建设总额近1/3,达到约56 亿美元。伊拉克以约90 亿美元的建设投资额位居第二,比2023 年增长了9 倍。阿联酋则以约31 亿美元的建设投资额位居第三。
自“一带一路”倡议宣布以来,中国企业已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等海湾合作委员会6 个成员国签署了价值1 030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合同,与伊拉克签署了价值170 亿美元的合同,与伊朗签署了价值120 亿美元的合同。 (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www.agbi.com/construction/2025/03/middle-east-is-top-recipient-of-chinese-belt-and-road-deals/
伊拉克新城城市设计获批准
伊拉克阿里阿尔瓦迪新城(Ali Al-Wardi City)的城市设计已获得该国建 设和住房部的批准。阿里阿尔瓦迪新城是伊拉克政府建设新城市以解决住房问题计划的最大住宅项目。该城将由埃及首富纳吉布·萨维里斯(Naguib Sawiris)的Ora Developers 公司负责开发建造。据悉,阿里阿尔瓦迪新城以已故伊拉克社会学家阿里·阿尔瓦迪(Ali Al-Wardi)的名字命名,位于首都巴格达东南25 km 处,距巴格达机场74 km,占地面积约为61 km²,将包括大片绿地、电力和水利设施、道路、学校、医院和购物中心,拥有12 万栋房屋,预计容纳超过70 万人。 (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www.agbi.com/real-estate/2025/01/design-for-new-city-in-iraq-approved/
迪拜启动世博会原址再开发计划,以应对酋长国人口激增
2020 年迪拜世博会原址所在地迪拜世博城(Expo City Dubai)准备于2025 年开展一系列住宅、商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招标工作,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满足迪拜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
全球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024 年10月表示,预计到2026 年,迪拜人口将达到400 万,这主要归因于大量外籍专业人士涌入迪拜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投资者希望从不断增长的经济中获得高额回报。迪拜世博城靠近迪拜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和杰贝阿里自贸区,以迪拜展览中心为中心,将成为吸引非洲和中东地区企业的重要枢纽。迪拜世博城首席开发官艾哈迈德·阿尔卡提卜(Ahmed Al Khatib)表示,中国—阿联酋经济贸易交流中心(China-UAE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 Centre)和印度对外贸易学院首个海外校区(Indian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s first overseas campus)在迪拜世博城的建立,表明了该地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迪拜世博城尤其热衷于与可再生能源、智能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和酒店等领域的企业和投资者合作。 (彭思伟)
资讯来源:https://www.agbi.com/real-estate/2024/12/expocity-races-to-cope-with-dubais-population-surge/
香港积极探索区域供冷系统建设:节省公共开支,改善城市环境
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于3 月2 日表示,政府正检视洪水桥/ 厦村和新田科技城等新发展区区域供冷系统(DCS: District Cooling System)的规模及推进模式,以提升成本效益并节省公共开支。他指出,目前区域供冷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由政府直接负责,这种模式需要投入大量公共资金,应积极探索更有效率的方式,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环保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初步估计,此举可节省不少于400 亿元的工程费用。
区域供冷系统是一种集中式冷却系统,通过中央冷却站制冷,并将冷却水或冷气输送至多栋建筑物,为其提供冷却服务。与传统分散式空调系统相比,区域供冷系统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制冷效率和成本效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引入私营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灵活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目前,香港的启德区域供冷系统为非住宅建筑物及启德体育园提供空调冷气,东涌和古洞北的新发展区系统也在建设中。(韩赟)
资讯来源: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5/03/20250302/20250302_101128_438.html?type=category&name=environment
香港启德体育园开幕:为亚洲盛事之都注入新活力
3 月1日,香港目前最大的体育园区——启德体育园正式启用。启德体育园位于原启德机场旧址,由原本的闹市机场转型为集体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全新地标。园区设施包括一个设有5 万个座位的主场馆,一个设有1万个座位的体艺馆,一个设有5 000 个座位的青年运动场,以及超过7 万 m²的零售、餐饮和休闲娱乐设施。启德体育园的启用将为香港、内地和国际顶尖体育、音乐和文化盛事提供场所,有助于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并带动休闲娱乐、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香港政府表示,该项目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盛事之都的地位,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和机遇。 (韩赟)
资讯来源: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5/03/20250301/20250301_213446_818.html?type=category&name=health
香港批准遥控泊车系统车辆使用:提升驾驶便利性与交通安全
3 月1 日,香港运输署正式批准司机使用遥控泊车系统的车辆,即司机可在车外通过手机或汽车匙扣等设备遥距控制车辆停泊和驶出。此举旨在促进科技应用,特别是在香港狭窄的停车位中,司机可先行下车再遥控泊车。此次政策修订是香港紧跟全球汽车科技趋势的一部分,旨在提升驾驶的便利性和交通安全;同时,此次修订尤其适应香港土地资源稀缺、停车位狭窄的现状。运输署早已允许使用自动泊车、车辆侧撞警示等多种汽车科技,前提是确保安全。目前,运输署已制定技术指引和申请程序,以便车主了解车辆是否配备遥控泊车系统,并确保能够顺利安排保险。 (韩赟)
资讯来源:https://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chi/2025/03/20250301/20250301_114207_550.html?type=category&name=infra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