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新书推介

《地理设计、城市数字孪生和未来》

Geodesign, Urban Digital Twins, and Futures

By Paul Cureton, Elliot Hartley

Published by Routledge (Jan 23, 2025)


在对城市建筑环境进行建模时,存在一系列挑战,涉及人员、模型和平台,所采用的策略有可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未来预测和改变。这本书介绍了一种超越智慧城市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能够带来切实的公共利益。

此书探索了用于规划、制图和设计建筑环境的系统、流程和新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技术自主化和高性能地理系统不断发展的时期,随着气候挑战、流行病和全球城市化的加剧,新的能力、新的技术和简化的程序也随之出现。书中内容涵盖一系列主题,如城市数字孪生、GeoBIM、地理设计和协作工具、沉浸式环境、游戏化和未来方法;收录了100 多个国际项目及工作流程、5 个详细的案例研究和一个配套网站。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地理设计作为一种协作的媒介,可以与未来设计方法一起想象和理解我们的未来世界。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讨论了城市数字孪生在应对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方面的潜力。第二章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模型的发展,这些都是城市数字孪生技术的前身。第三章讨论了地理设计和城市数字孪生的框架和潜力。第四章提供了一系列应用多学科方法,将地理设计、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决策和参与联系起来。第五章探讨了数字游戏与城市数字孪生之间的联系,以了解游戏技术和设计原则在参与式规划方面的潜力。

城市数字孪生和地理设计协作框架在城市规划的人员、模型和平台三大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此书讨论了城市数字孪生自下而上的方法,以及利用严肃游戏促进公众参与的可行性。它还探讨了最初由卡尔·斯坦尼茨(Carl Steinitz)提出的地理设计框架,通过对复杂性和系统方法的讨论,将该框架应用于城市数字孪生。最后,通过推测性设计和科幻小说深入探讨了三种潜在的未来情景,以描绘城市数字孪生的未来。 (陈睿琪)

《城市之巅——建造世界最高摩天大楼的探索》

Cities in the Sky: The Quest to Build the World's Tallest Skyscrapers

By Jason M. Barr 

Published by Scribner (May 14, 2024)


摩天大楼作为现代城市的象征,其建设历程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复杂因素。杰森·巴尔在前作《建造天际线—— 曼哈顿摩天大楼的诞生与发展》(Building the Skyline: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Manhattan’s Skyscrapers)中,已对曼哈顿的摩天大楼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城市之巅》中,他将视野扩展至全球,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摩天大楼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书围绕着摩天大楼的起源与演变、经济驱动因素、设计和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摩天大楼对城市的复杂影响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含10 个章节。第一部分(第1—3 章)“美国篇”探讨了摩天大楼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包括芝加哥如何从沼泽地发展成为摩天大楼的起源地,纽约帝国大厦的崛起及其在全球摩天大楼竞赛中的地位,以及摩天大楼是如何成为美国经济和文化的象征。第二部分(第4—7 章)“欧亚篇”探讨了摩天大楼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包括伦敦从抵制到接纳摩天大楼的文化态度转变,中国香港如何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摩天大楼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繁荣,中国如何迅速发展成摩天大楼的超级大国,以及中东地区如迪拜、阿布扎比等地摩天大楼对国家的象征意义。第三部分(第8—10 章)“全球视角篇”讨论了摩天大楼的全球意义及其未来发展。摩天大楼的高度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文化、经济与政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影响。最后,作者讨论了摩天大楼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未来蓝图。(邢嘉茗)

《空地的自然史——来自城市边缘地带、后巷和其他荒野的实地笔记》

A Natural History of Empty Lots: Field Notes from Urban Edgelands, Back Alleys, and Other Wild Places

By Christopher Brown 

Published by Timber Press (Sept 17, 2024)


这是一部跨界之作,结合了自然主义、回忆录和社会宣言,提出了城市、个人与社会再野化的观点。该书通过作者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带空地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了自然在城市废墟中的重生和人类在其中的自我疗愈。

在2008 年前后的房地产危机中,作者购买了一块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工业区的空地。这块废弃的土地满是垃圾和杂物,原本似乎不适宜建设居所,但作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土地曾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如今等待着重新开发。他发现,这些所谓的“废弃”土地实际上充满了生命力,野生动植物在其中顽强生长。作者开始了为期20 年的观察,住进这些空地,记录其变化与自然的恢复力。

这本书不仅是对城市荒地的细致观察,也是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亲身体验,展示了在最破败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是如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何在废墟中自我修复,最终也给人类带来希望。作者提出,只有通过疗愈地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自我的疗愈,找回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陈泽胤)

《解读“创业城市”——创业精神、新自由主义治理和地方行为者机构》

Unpacking the “Start-up City”: Entrepreneurship, Neoliberal Governance and Local Actors Agency

By Maria Dodaro 

Published by Palgrave Macmillan (2023)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城市如何通过创业生态系统塑造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该书通过分析创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如何与地方性行动者的角色相互交织,影响着城市的创新环境与创业活动。

这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着“创业城市”这一概念,探讨了城市如何成为创业与创新的摇篮。作者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地区如何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背景下,调整政策和资源分配以吸引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创业公司。它不仅涉及政府如何优化创业环境,还深入分析了地方性行动者(如地方政府、企业家、投资者等)的作用,即他们如何在全球与地方之间架起桥梁,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化。

此外,书中对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批判性分析也为读者提供了独到的视角。作者指出,在这一模式下,创业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城市管理逐渐变得更加市场化与商业化,地方政府更多地扮演了“创业推动者”和“市场竞争者”的角色。虽然这种做法促进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吴小龙)

《城市农业的成熟》

The Coming of Age of Urban Agriculture 

Edited by Rob Roggema 

Published by Springer (August 9, 2023)


长期以来,城市农业的倡议一直在探索,新的政策和规划实践也在不断研究。随着全球食品危机的加剧,城市农业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其潜力巨大——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正义,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健康的城市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还能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机会。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生产与供应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农业在缓解这些问题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15 年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我们需要评估城市农业是否已在城市规划和政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食品生产、安全保障、社会福祉、艺术创作以及人类健康等多个领域。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农业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崭新角色,提出了它如何在全球化、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背景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尽管城市农业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仍未成为日常规划和实践中的主流话题。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创新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方案,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支持、设计创新和技术手段,将城市农业的潜力最大化,从而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此书还结合多个全球范围内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城市农业如何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得以有效实施,以及它在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合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潜力。 (王佳慧)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联系电话:010-58323806/03/25 查稿:010-58323835
京ICP备13011701号-1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8231586